英文名称 :gastric ulcer
胃溃疡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不尽相同,日本和南美高于欧洲和美国。在一般地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之比为1:2~1:4,而在胃癌高发地区则相反,其机制尚未明了。胃溃疡的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也有资料提示其发病高峰为40~50岁。男性较女性易患胃溃疡,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胃溃疡好发于胃窦黏膜和胃体黏膜交界处的小弯侧,约占95%,其中60%又位于离幽门6cm之内。胃酸分泌量因溃疡不同位置而异,越靠近贲门的溃疡,酸分泌越低。与十二指肠溃疡比较,药物治疗对胃溃疡效果较差。
胃溃疡发病与胃酸的关系不明显,某些病例的胃酸水平甚至可能低于正常。而更可能与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包括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有关。
溃疡活动期间,病灶底部的典型病变可分为4层:①渗出层;②坏死层;③肉芽组织层;④瘢痕组织层。Johnson等按胃溃疡的部位、临床表现和胃酸分泌情况将胃溃疡加以分型,后又经Csendes补充,将胃溃疡共分成四型。Ⅰ型:最常见,占75%,位于胃小弯角切迹附近,多在胃窦黏膜和胃体黏膜交界处,因胃窦黏膜大小的变异,溃疡可发生在小弯贲门下4cm至幽门近端2cm之间,一般认为是由于胃黏膜对酸-胃蛋白酶活性的正常防御能力减弱所致,胃酸分泌正常或偏低,而胃泌素偏高。本型的真正病因尚未明了。Ⅱ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溃疡,常先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并发胃排空延迟,使酸-胃蛋白酶活性增加,因而继发胃溃疡,本型占22%。胃酸分泌情况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同,为高酸分泌。本型内科治疗往往无效,且易合并出血,常需外科手术治疗。Ⅲ型:幽门管溃疡或近幽门3cm以内的胃溃疡,本型约占20%,和十二指肠溃疡类似,通常为高胃酸分泌。Ⅳ型:高位胃溃疡,较少见,但在智利,其发病率高达胃溃疡的27.4%。溃疡多位于胃上部,距食管胃连接处4cm以内,在2cm以内者称之为近贲门溃疡。病人血型多为O型,属低胃酸分泌,常有穿透性溃疡,易并发出血和再出血,穿孔和梗阻少见。Ⅴ型: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病因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
1.X线造影检查
慢性胃溃疡主要表现为一个边缘平滑整齐的龛影,龛影的轮廓突出于胃腔之外,其周围黏膜呈放射状集中。龛影的切面观常见到项圈征、狭颈征和黏膜线征(或称为Hampton线征),是良性胃溃疡的重要X线特征。溃疡边缘及底部不规则,常表示病变仍处于活动状态。龛影直径以1~1.5cm多见,且一般在2.5cm以内,80%的溃疡直径≤2cm。X线诊断胃溃疡的敏感性与溃疡的大小和位置有关。沿胃小弯侧的小溃疡常易于发现,胃底和沿大弯侧的溃疡则不易发现。
2.胃镜检查
未经治疗的溃疡胃镜下所见溃疡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稍呈红色,隆起不明显,溃疡基底可见白色纤维蛋白沉积。溃疡周围有放射状的黏膜皱襞,每一皱襞均延伸至溃疡边缘,此现象用常规前视式内镜不易看到,可改用侧视镜观察。在溃疡愈合时,溃疡特征则有所改变,轮廓和颜色均发生不规则变化。内镜检查是胃溃疡必要的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区分溃疡属活动期、愈合期或瘢痕期,胃镜下活检更可区别良性或恶性溃疡。内镜的细致观察,溃疡边缘多点多象限的组织学活检和刷洗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的正确性提高至98%,尤其是对发现早期胃癌有重要的意义。
1.内科治疗
良性胃溃疡无并发症时,可用内科治疗,溃疡愈合时间约需8~12周,而大的溃疡则需更长的时间。首先必须消除致溃疡因素,包括戒烟、戒酒,避免严重的应激反应对胃黏膜的刺激,停止应用激素和NSAID等。对于胃溃疡,最有效的药物是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2.外科治疗
(1)外科治疗适应证:原则上胃溃疡的外科手术适应证较十二指肠溃疡宽松,理由如下:①胃溃疡症状较剧烈,对内科治疗疗效较差,又易复发;
②胃溃疡病人多数年龄较大,体弱,一旦发生大出血、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危险性较大;③胃溃疡可发生恶变,而胃溃疡、溃疡恶变和早期胃癌有时难以鉴别;④手术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满意。
胃溃疡的手术适应证:①经过短期(4~6周)内科治疗无效或愈合后复发;②年龄超过45岁的胃溃疡病人;③X线钡餐或胃镜证实为较大溃疡或高位溃疡;④不能排除或已证实为溃疡恶变者;⑤以往有一次急性穿孔或大出血病史,而溃疡仍为活动期者。
(2)外科治疗方法:与十二指肠溃疡需作胃大部切除不同,胃溃疡的手术只需作40%~50%的胃远端切除,且可用毕Ⅰ式重建胃肠道的连续性。对于危重病例,也可采用迷走神经干切断加幽门成形术治疗胃溃疡。Ⅲ型胃溃疡由于胃酸分泌增高,其治疗原则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