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足底筋膜炎;足底跖筋膜炎

英文别名
plantar fascitis
概述

跖筋膜炎又称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15%,其病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应力的反复牵引以及长期持续站立等使足底前部负重增加,致跖部肌腹和肌腱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过度活动、牵拉、挤压而引起筋膜缺血,胶原蛋白纤维退化、成纤维细胞激增以及血管增生,引起慢性纤维组织炎症。跖筋膜炎的典型症状是足跟部缓慢出现的疼痛,患者常感足跟部有一种烧灼感,行走时常有不舒服的感觉,跟骨内侧结节部位压痛,跖筋膜紧张、增厚。

病因学

足底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引起损伤的主要病因和病理确切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步行时,跖趾关节背伸,牵拉足底筋膜,从而牵拉跟骨结节。随着年龄增大,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足底筋膜牵拉跟骨结节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牵拉使足底筋膜起点部发生微小撕裂,继发炎症,引起疼痛;②足底筋膜跟骨止点处的骨膜炎和跟骨内侧结节的疲劳骨折;③屈趾短肌止点炎症和水肿及其增生的骨刺导致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神经的卡压。足部的一些其他疾病,如足弓下降、胫骨内翻、跟腱挛缩、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韧带发生退变后足弓的改变等,都会使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应力,长期慢性的牵拉可使局部腱膜发生微小撕裂,局部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图1)。

图1 足底跖筋膜炎发生机制示意图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X线检查:约50%患者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图2)。超声检查发现足底近端筋膜增厚及回声减低可确诊本病。

图2 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形成

足底筋膜炎患者其足底筋膜增厚可达到5.2mm以上,而正常对照小于4mm(图3)。足底筋膜炎可伴有钙化并伴有筋膜周围积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明显血流(图4),在严重情况下,足底筋膜增厚可成结节状(图5),或伴有钙化(图6)。对仅有轻微改变的患者,通过双侧对比观察并结合临床症状可明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的足底筋膜异常可能是双侧。

图3 足底筋膜增厚

图4 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明显血流

图5 足底筋膜增厚可成结节状

图6 增厚的足底筋膜内可见强回声(钙化)

治疗

跖筋膜炎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减少运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足弓支持和矫形器、牵拉疗法、夜用小夹板等。通过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多数患者症状获得缓解,但是本病容易复发,对于顽固性跖筋膜炎患者,可选择局部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可能导致难治愈的并发症,如瘢痕形成,足纵弓,足弓抽筋等。传统的封闭治疗没有图像引导,完全依据患者疼痛部位、解剖部位及操作者经验进行穿刺治疗,个体疗效差异较大,容易复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注射部位不准确,且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逆的不良后果,如类固醇药物注射到筋膜内部,导致延缓性筋膜破裂;药物沉积在足跟脂肪垫内,导致脂肪垫变薄萎缩等。超声可清晰显示跖筋膜炎的发生部位、跖筋膜厚度及钙化灶等情况,能引导针尖准确到达跖筋膜表面,实时观察药物弥散情况,并对跖筋膜进行反复穿刺,促进炎症吸收。还可对跖筋膜内钙化灶进行捣碎冲洗、再抽吸。

来源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诊断疑难病例解析,第1版,978-7-117-23876-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