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rchostegnosis
肛门狭窄是指肛门与肛管,因其腔道缩小而形成的狭窄。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多为先天不足,发育异常或外伤或反复感染邪毒,筋脉瘀滞,气血痰瘀交阻所致。
现代医学将本病病因进行归纳,有以下四个原因:
1.先天性畸形
在胚胎中,直肠与肛管之间的肛门直肠膜发育失常,出生后此膜未消失或裂开不全,形成肛门闭锁或肛门狭窄(又称小肛门),出生后肛门闭锁处理不当,可以导致肛门狭窄。
2.炎症
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溃疡、梅毒、淋病、性病淋巴肉芽肿等局部炎症侵犯肛管和肛门,致使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形成狭窄。
3.损伤和手术不当
如肛门部外伤、烫伤、激光;手术时切除肛管皮肤太多;结扎痔核在3处以上未保留足够的皮桥;外用腐蚀性药物,注射硬化、坏死剂导致局部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均可引起狭窄,近年有人将用于治疗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药物聚桂醇注射液用于肛门直肠局部疾病的治疗,该药局部注射后可快速导致血管闭塞,进而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正常组织坏死后,大量瘢痕组织再生修复,瘢痕挛缩,常导致严重的肛管狭窄。
笔者临床统计,约80%的瘢痕性肛管狭窄是由外涂腐蚀性药物和激光烧灼所致,其余为各种手术不当引起(如注射硬化剂、坏死剂或手术切除肛管皮肤过多)。这些因素造成肛管皮肤损伤过多,创口愈合过程中瘢痕挛缩即引起狭窄。因此,临床医生应努力提高技术水平,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更不应盲目扩大药物适用范围,避免医源性损伤。
4.肿瘤
肛管局部肿瘤、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平滑肌瘤、畸胎瘤等,也可引起肛门狭窄。
肛门与肛管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由于慢性炎症,发生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炎症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造成肛管缩窄变形。这种病理改变常侵犯肛门内、外括约肌,肛门括约肌中纤维结缔组织增加,肛门括约肌顺应性下降,导致肛门狭窄。肛管周围良性肿瘤压迫或与括约肌粘连,炎症浸润,影响括约肌弹性和舒张,或病变压迫肛管使腔道变窄,均可造成粪便通过困难。
1.非手术疗法
可以缓解大便排泄困难和疼痛。
(1)内服润肠通便药物:如麻仁润肠丸、槐角丸、液体石蜡、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散剂、酚酞片等。
(2)扩肛法:此法适用于注射疗法和外剥内扎术所致的肛管处狭窄。用手指、肛门镜或直径不同的扩肛器,涂上滑润剂扩肛,使肛门逐渐扩大。笔者认为,对于注射术的环状狭窄和切除肛管皮肤过多导致的狭窄,在扩肛治疗时最好用喇叭形肛门镜,操作过程中,扩张力度逐渐加大,患者有一适应过程,且肛门镜扩肛肛门受力均匀。对手术外剥内扎术易形成狭窄者,在创口未愈前,患者主诉肛门紧时,即用肛门镜扩肛法,也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传统手术疗法
手术方式较多,可以随症选择。适于瘢痕性狭窄、肛门皮损过多者。
(1)扩肛术: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下,在肛门后正中线上,切开肛管皮肤和一部分括约肌,使肛门扩大,能顺利通过手指。术式同肛裂切开法。外用赛霉安散、生肌膏纱条,纱布覆盖。术后每日坐浴、换药,定期扩肛。
(2)扩肛缝合术
适应证:瘢痕性肛门狭窄。同前麻醉,如肛门大小,防止术后复发,不仅切开狭窄,而且要扩大肛门。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同肛裂切开缝合法。采用纵切横缝,使肛门扩大。有炎症时不宜使用此法,此法优点是不留瘢痕,伤口愈合快。
以上两种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收效快,松解术后,在麻醉状态下,以三个3个指尖可自由进出肛门为度。术中切勿损伤过多的肛周皮肤、皮下组织,造成新的狭窄,术后中药坐浴,局部换药。
(3)纵切横缝术:适应证有肛门半周瘢痕狭窄。
患者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下,于肛门瘢痕侧作一纵行菱形瘢痕切除,然后作横行缝合。使肛门与肛管直径扩大,在肛门缘外(瘢痕侧)2~3cm处作半环形减压切口,胶管缠纱条,肛门内填塞扩张肛管,包扎固定,术后每日坐浴,换药,5~7天拆线。术中要注意肛管顶端狭窄,松解瘢痕时,切口以切开瘢痕为度,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括约肌和出血。
(4)星状皮肤移动,肛管成形术
适应证:肛管管状狭窄,大面积瘢痕。术前3天进少渣饮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手术当天清洁灌肠、备皮。手术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在骶管麻醉下,于肛门前后的切口范围内,各选择一处,切开瘢痕,直达正常的直肠黏膜和肛门皮肤,并根据肛门狭窄的范围程度,在肛门两侧彻底,切除瘢痕组织,扩肛后使肛门容纳双指为度。此过程不可损伤肛门内、外括约肌,将直肠黏膜用组织钳提起,潜行向上游离2cm,止血后在肛门左右两侧,各作3个联合的V形皮肤切口,切口直至皮下组织尖端向外,皮瓣最大宽度为3~5cm,潜行游离皮瓣四周。约0.5~1cm。皮瓣中心处应与皮下组织相连,以防供血障碍。将皮瓣内缘(即靠肛缘侧)和拖出的直肠黏膜,用1号丝线环状间断缝合,再将皮肤切口用1号丝线作V、Y形间断缝合,此时肛门皮肤即向肛管内滑动,推移2~3cm左右,形成新的肛管皮肤(图1)。肛管内放置油纱条,橡胶管,以压迫止血、固定皮瓣和肛门排气,肛门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

图1 星状皮瓣移动肛管成形术
患者术后控制大便3~4天,给流质无渣饮食,便后安氏熏洗剂坐浴,肛门皮肤缝线处消毒,保持清洁,肛门注入九华膏,6~7天拆线。缝线处如水肿可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术后10天根据情况开始扩肛,每周1~3次左右。本法是肛管和直肠下端切开,切除瘢痕使肛门舒张,再对肛周皮肤V形切开,又以Y形缝合法,使皮瓣内移,并与游离的直肠黏膜缝合,重建肛管。但如有括约肌损伤者,可配合采用肛门紧缩术,注意伤口感染。
(5)肛门Y-V成形术
适应证:用于瘢痕半环状或环状肛管狭窄。
手术方法: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征,常规消毒,骶管麻醉下,在肛管前后正中线各作一口切入肛管。切口外端在肛门外再作两个切口,使切口呈Y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游离皮瓣,将皮瓣尖部牵拉向肛管,缝合于肛管切口的上端,然后缝合其余切口,使Y形切口变成V形。这样肛门即可扩大舒张(图2)。

图2 肛门Y-V成形术
3.安氏瘢痕松解芍倍、糜蛋白酶注射术
其治疗瘢痕性肛门狭窄主要机制在于: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纤维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而胶原纤维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糜蛋白酶为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迅速分解变性蛋白质;芍倍注射液局部注射后,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血管收缩,并引起蛋白质凝固变性,组织呈均质化改变,并有裂解现象。多点位瘢痕松解狭窄瘢痕环,之后瘢痕部位注射芍倍注射液,引起瘢痕内胶原蛋白变性,而后注射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将变性蛋白质水解,最后瘢痕组织减少消失,肛门狭窄得到治愈,该种方法创伤小,避免新生瘢痕形成,近期远期效果均理想。
手术方法:患者右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0.5%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以1‰苯扎溴铵消毒肛管及肠腔。肛门镜下在狭窄瘢痕环表面做4~6处纵向切口,将芍倍注射液与0.5%利多卡因配成1∶1浓度,用5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药液;而后将芍倍注射液均匀注射于已松解之瘢痕部位,总量控制在10~15ml左右,而后于上述位置注射以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的糜蛋白酶溶液10~15ml,再以浸有糜蛋白酶溶液的纱布缠绕于胶管表面,置于肛管内,支撑固定已松解的瘢痕环。
术后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中药外洗,肛门换药,6~10天创面愈合。注射方法具有痛苦小,恢复快,手术方法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