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rain-stem infarction
脑干梗死系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供血区——中脑、脑桥或延髓的缺血性坏死、软化。约占脑梗死的21.8%,病死率为14.2%~45.2%。
脑干梗死的病因较多,损害部位不同,发生梗死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脑干梗死大多由于椎基底动脉分支或其分支血管发出的直径150~200μm以下细小深穿支动脉急性闭塞所致。由于脑桥旁正中动脉供应脑桥血流,穿通动脉容易出现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等慢性损害,而且缺乏相应的侧支循环,因此脑桥发生梗死。
脑干位于大脑的后下方,由中脑、脑桥、延髓组成,它向上与大脑相连,向下与脊髓相续。脑干中有10对脑神经的核团,控制着五官及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有连接脑与躯体的各种感觉、运动传导束,是四肢躯体运动感觉功能的保障;脑干中还有重要的网状结构,与大脑、小脑、脊髓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参与众多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反射活动,如心血管活动、血压、呼吸运动的调节反射等,对于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状系统中还存在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维持着人的意识状态。
脑桥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改变不一定都是脑桥梗死,即所谓的“脑桥假梗死”征象,DWI结合ADC图对鉴别梗死与其他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图1)。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发生在大脑半球的病变使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受累,导致位于脑桥的神经元轴突发生华勒变性,造成这种影像学表现,但这部分患者多不存在相应的脑桥损害体征。

A

B

C

D
图1 脑干梗死
女,71岁。突发头昏头痛伴双下肢乏力8天入院;查体: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面部痛觉减退,T5以下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左下肢病理征(+),双下肢肌力Ⅳ级。A、B MRI横断位示延髓左侧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C、D.DWI呈高信号而ADC图呈低信号,提示扩散受限
1.高血压病患者应积极治疗高血压,规律服药,将血压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必须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在正确的饮食、运动疗法基础上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保证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4.心脏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心脏疾病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以预防脑梗死,如房颤患者应长期服用华法林,维持INR在2~3。
5.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6.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积极就医,查找狭窄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早期干预(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最大限度上减轻颈动脉狭窄、延缓狭窄进程。
7.保证每周有稳定的运动量并长期维持。
8.肥胖者要端正态度,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合理的减肥计划,积极控制体重。
9.戒烟。
10.控制饮酒量。
11.多吃水果和蔬菜、适当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降低烹饪时食盐的使用。
12.对于已经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需要及早发现、及时诊断和介入治疗。
13.当正常人尤其是有多种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前述诸如面瘫、听力非对称性下降等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引起重视,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拨打急救电话或将患者搬运至有脑梗死诊疗能力的正规医院进行救治。目的在于抢救缺血但尚未坏死的脑组织,若能在脑梗死发生4.5~6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本已失去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只适用于发病4.5~6小时内的患者,故家属第一时间的决断对治疗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