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多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多为腺癌。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中约占10%。同时起源于肝内胆管和肝细胞的恶性肿瘤,称为混合型癌,该型较为少见。
ICC在大多数人群是相对少见的肿瘤,约15%的肝癌是ICC。但个别地区为ICC的高发区。在日本大阪,男性和女性所有肝癌中ICC分别占5%和12%,而泰国孔敬府,男性和女性所有肝癌中ICC分别占90%和94%。ICC发病最高的地区是老挝、泰国北部及东北部,由于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的流行,在孔敬府的ICC几乎都与慢性肝吸虫感染有关。ICC患者年龄偏大,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明显大于肝细胞癌。ICC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以下多种因素与ICC的发生有关。
1.寄生虫
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有数百万人胆管寄生有华支睾吸虫。香港的早期报道显示,65%的ICC 患者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由于集中治疗,近年来这种原因所致的ICC有所减少。泰国北部以麝猫后睾吸虫为主,寄生虫诱导的DNA损伤和突变是致癌物/自由基形成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的结果。
2.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与ICC相关。大多数病例与胆红素钙结石相关,也有少数胆固醇结石病例的报道。这些患者往往有较长的症状和病史。
3.炎症性肠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发生结直肠肿瘤和胆管癌的倾向。
4.EBV感染
罕见的ICC病例中出现淋巴上皮样癌的结构,其中发现有克隆性的EBV 序列。
5.非胆汁性肝硬化
近年来开始重视HBV/HCV感染与ICC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ICC来源于非胆汁性肝硬化,这些病例中HCV很常见,而ICC常形成小的肿块。这种ICC与一般的胆管细胞癌表达相同的黏蛋白,提示这两类肿瘤有相似或相同的组织学起源。在胆管细胞癌中已发现有HBV/HCV 的基因型。
6.二氧化钍沉积
二氧化钍是一种具有放射活性的α‐颗粒辐射源,在1930—1955年间广泛使用于不透射线的动脉内对比剂。有报道在很多既往暴露于二氧化钍的患者发生了ICC。有资料显示,慢性的α‐辐射可能是致病原因,潜伏期为25~48年。
7.胆道畸形和其他病变
ICC罕见情况下可发生于单房性或多发性肝囊肿、先天性节段性或多发性胆管扩张(Caroli 病)、先天性肝纤维化和von Meyenburg综合征。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ICC与HCV感染、HIV感染、肝硬化和糖尿病相关。
1.腺癌
为最常见类型,甚至日常工作中用胆管细胞癌(胆管癌)或肝内胆管癌的临床名称直接取代了肝内胆管腺癌的组织学诊断名称。癌细胞有胆管上皮细胞的特点,显示不同程度的分化。细胞大小不一,立方形或低柱状,可有多形性,胞质淡染或嗜碱性,也可嗜酸性或空泡状,有时细胞有丰富的透明胞质,类似杯状细胞或泡沫细胞,呈管状、乳头状或梁索状排列。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常侵犯门管区、门静脉和淋巴管,也可侵犯神经。偶尔癌细胞直接与肝细胞相邻。高分化管状腺癌有时与先前存在的非肿瘤性的小胆管较难鉴别。
来自大的肝内胆管的腺癌早期呈导管内乳头状癌和原位癌,沿胆管播散。一旦侵犯到导管周围组织,病变可呈高、中、低分化腺癌。少见情况下导管腔内生长的乳头状肿瘤有纤维血管轴心。
与肝细胞癌具有丰富的血窦样间质不同,肝内胆管腺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丰富的纤维间质,癌细胞在纤维间质的背景中分散或成巢出现。通常肿瘤中心部位纤维明显,细胞密度低,而周边部位癌细胞增殖活跃。纤维化间质可发生透明变性甚至钙化。
另一与肝细胞癌不同的特点为肝内胆管腺癌癌细胞不含胆汁,应用黏液卡红和阿新蓝(AB)染色,在大多数肿瘤可发现黏液分泌。癌细胞中可检测到黏液素蛋白1、2、3。此外,还表达CK7、CK19、CEA、EMA 等。
2.小胆管癌(cholangiolocellular carcinoma)
有学者译为细胆管癌,特指起源于细小胆管或肝闰管的腺癌,极为罕见。癌细胞小,立方形,胞质少,排列成小而规则的小腺管状、小梁状或实性细胞巢,间质纤维组织丰富。与胆管腺癌的主要区别是癌细胞体积明显小而相对一致,立方或短梭形,核浓染或不规则,胞质少。
3.腺鳞癌和鳞状细胞癌
此种类型的肝内胆管癌极为罕见。前者是指腺癌中含有较多明确的鳞状细胞癌成分,腺癌中部分区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不属于此范围。后者则完全由鳞状细胞癌组成,需除外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肝转移。常发生于胆管的错构或肝囊肿的基础上,肝吸虫和胆管结石也可诱发。
4.黏液癌
间质中可见大量细胞外黏液,癌细胞巢漂浮在黏液湖中。组织学与其他器官黏液癌相似。此类肿瘤临床进展迅速。
5.印戒细胞癌
大量散在的细胞,其内充满黏液,肿瘤细胞呈印戒样。完全由印戒样细胞组成的ICC 非常罕见。
6.淋巴上皮癌
十分罕见,肿瘤细胞类似鼻咽的低分化癌,细胞分化差,弥漫或巢状排列,伴以丰富的淋巴细胞性间质为特征,可与腺癌合并存在。这些肿瘤中可检测到EBV 编码序列。若完全为淋巴上皮癌的图像,则需除外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
7.黏液表皮样癌
类似于唾液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发生于肝脏者十分罕见,其中大部分来自肝内胆管,也可源自囊肿恶变。
8.上皮‐肌上皮癌
类似于唾液腺的上皮‐肌上皮癌。
9.透明细胞变型
特点为腺泡样或管状结构中出现明显的透明细胞成分。肿瘤细胞PAS 染色阳性且耐淀粉酶消化,提示为黏液。
10.肉瘤样癌
肿瘤中出现分化差的梭形细胞区域,类似梭形细胞肉瘤、纤维肉瘤或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这一亚型生物学行为较差。
11.类癌
胆管上皮具有少数神经内分泌细胞,因而肝内有可能发生原发性类癌,但极其罕见。原发于肝的类癌与其他脏器发生的类癌相似,由于肿瘤细胞分泌ACTH、5‐HT、胃泌素等,临床上可以出现类癌综合征,如心动过速、肠蠕动加速、腹泻、哮喘等。本病从青少年至老年均可发生,女性多见。发病部位以肝右叶多见。肿瘤大小不一,切面以黄色为主,实性,可有出血,但很少有坏死。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同其他部位类癌。诊断肝类癌首先需除外其他部位类癌发生的肝转移。
治疗ICC的有效方法是肝切除,手术后3年生存率为16%~61%,5年生存率为24%~44%。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肝内转移、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和切缘阳性。放疗和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