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hocolate cyst of ovary
中文别名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巧克力囊肿是“肿块”但并非是“肿瘤”,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内,受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每月脱落一次,形成月经。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形成异位囊肿,这种异位的子宫内膜也受性激素的影响,随同月经周期反复脱落出血,如病变发生在卵巢上,每次月经期局部都有出血,使卵巢增大,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这种陈旧性血呈褐色,黏稠如糊状,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这种囊肿可以逐渐增大,有时会在经期或经后发生破裂,但很少发生恶变,可在宫腔镜的窥视下看到子宫内膜样组织。虽然这种病初起只见有小型囊肿,但拖延日久不去重视治疗,或坚持服药,则每次月经来潮前后腹痛剧烈,患者多因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充血、出血及剥脱等月经样变化,故又称它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移位内膜随卵巢功能变化,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和包块。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素以及出血成分。异位内膜组织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变,但其改变与在位子宫内膜并不同步。

图1 卵巢巧克力囊肿病理表现
影像学表现
超声表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单侧或双侧卵巢肿大和出血性囊肿形成,囊内有陈旧性出血,典型表现为子宫后方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性无回声区,厚壁,内壁欠光滑,血液极化和纤维素沉积后,内有散在或密集光点,改变体位可见光点移动。声像图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子宫输卵管造影表现:子宫输卵管造影可见子宫移位,输卵管移位,扭曲或者变窄,边缘呈锯齿状或结节状也可因粘连而增宽。
腹腔镜表现:目前诊断内异症的比较准确的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病变活检可确诊,对于疑有内异症的不孕患者妇科及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可首选腹腔镜检查,可确定内异症临床分期。
CT表现:通常表现为盆腔内囊性肿块,以及囊腔内积血表现,由于出血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CT密度。可为水样密度,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囊肿。多数病灶因周围组织粘连成为轮廓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增强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强化而囊内容物无强化。
MRI表现:囊壁较厚不光滑病变内信号呈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周围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病变信号由于病灶内反复出血,积血的时间与成分不同,造成囊液成分复杂多样,且合并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新鲜出血呈短T1WI或等T2WI信号,陈旧出血在MR上可表现为长T1WI长T2WI信号,绝大多数巧克力囊肿在T1WI上显示脂肪样高信号,在T2WI上显示低信号或者液体样极高信号。通过压脂序列还可鉴别囊肿内液体成分。囊肿边缘与子宫周围可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粘连带,增强时粘连的软组织和腔内分隔可见强化(图2)。

图2 卵巢巧克力囊肿MR影像表现
a.MRI T1WI显示子宫体部右后方有一均匀高信号区(↑),边缘锐利光滑;b.T2WI肿块仍呈不均匀中高信号(↑)
首选检查
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MRI。
检查方法分析比较
MRI为首选检查方法,MRI在诊断子宫内膜异位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0%和98%,目前被认为是诊断此病最为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总而言之,卵巢巧克力囊肿影像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表现,以及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可以诊断,并可通过压脂序列与卵巢囊肿,卵巢囊腺瘤,囊腺癌鉴别。CT和超声可以对本病做出诊断,但价值有限。
年轻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行卵巢囊肿剥除手术,术后给予3~6个月GnRH-a或口服避孕药治疗。对复发或年纪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患侧附件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