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化脓性炎症,其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极少数为脑膜炎双球菌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等。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致病菌,在成人常见为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属;在儿童则以流感嗜血杆菌或葡萄球菌为多见。原发的心包化脓性感染少见,继发感染侵入心包有以下途径:肺炎或脓胸的致病菌自邻近肺与胸膜处直接进入心包腔或经淋巴途径进入心包腔;疖、痈、急性骨髓炎等通过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经血行播散至心包腔;心胸创伤或外科手术导致致病菌污染继发心包感染:膈下脓肿或肝脓肿穿破膈肌进入心包腔。
致病菌侵入心包后引起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心包充血水肿,心包渗出积液由浆液性变为纤维血性进而成为脓液。心包积液量可以从数十毫升增加至上千毫升,心包内压力升高,急性压迫心脏使心室舒张期血液充盈锐减,全身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心排血量减少;吸气时膈肌下降牵拉心包,增加心包内压力,肺血管扩张,左心房容量进一步减少而导致奇脉。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在迁延消退过程中,心包腔内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心包壁层与脏层相互粘连,心包增厚、纤维化,甚至钙化,逐渐演变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心电图常示 ST 段抬高,T 波低平倒置,QR 与波群低电压及房性心律失常。胸部 X 线片与 CT显示心影扩大、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腔内液性暗区,心包穿刺抽出感染性心包积液或脓液,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地治疗能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治疗的主要原则为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有效治疗原发病因;予以积极的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饮食,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全身状况;解除心脏压塞,避免病程迁延,防止心包缩窄。
病程早期及时心包穿刺有助于诊断,鉴别是否为感染性心包积液,选择敏感抗生素心包腔内注入。当心包腔内脓液黏稠不易抽吸,或脓液抽吸后又迅速增加时,需施行心包切开术(pericardiostomy),也称为心包开窗术;多采用剑突下入路进行,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手术切除剑突与部分心包,手指探査与分离粘连的蜂房样脓腔,并置管持续引流。心包部分切除术(partial resection of pericardium)是更为积极彻底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解除心脏压塞,清理脓腔,排除脓性积液,控制心包化脓性感染,预防病程迁延导致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凡有以下指征时应考虑施行心包部分切除术:①心包腔内脓液黏稠,脓腔分隔,心脏表面与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性脓苔附着者;②心包穿刺和心包引流术无法充分引流或引流效果不佳,难以迅速控制心包腔化脓性感染者;③治疗中持续高热,全身感染中毒情况无明显好转者。由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所致心包炎的脓液黏稠,有人建议应当施行早期心包切除术。心包切除术经左胸前外侧切口施行,经第 4 肋间进胸,沿左膈神经前方纵行切开心包,清除心包腔内脓液及粘连,剥除心脏表面附着的纤维素性脓苔,彻底清洗心包腔,切除部分心包,安置胸腔引流管。围术期给予敏感抗生素和积极支持治疗。
虽然心包引流术和部分心包切除术是治疗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积极、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然不能完全防止心包缩窄的发生,约有 4%~16% 的病人仍有可能转变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脓液黏稠,心包缩窄的发生率高。因此,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有效的引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