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毛囊炎(folliculitis)并非仅由球菌感染所致,还包括刺激性毛囊炎、革兰氏阴性毛囊炎、皮肤癣菌毛囊炎、马拉色菌性毛囊炎、假丝酵母菌性毛囊炎、单纯疱疹性毛囊炎、蠕形螨性毛囊炎、药物诱发的毛囊炎(痤疮样发疹)、光线性毛囊炎、嗜酸性毛囊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艾滋病相关嗜酸性毛囊炎、婴儿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深在性毛囊炎等。
狭义的毛囊炎也称细菌性毛囊炎,是一种原发于毛囊的脓皮病,主要分为浅部和深部毛囊炎。常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引起,其他致病菌也可以致病。
1.致病菌种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与游泳池、水塘和浴盆相关的流行性毛囊炎有关,其氯成分降低而造成碱化,易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变形杆菌,亦可使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痤疮及酒渣鼻患者发生毛囊炎。
2.感染条件
瘙痒性皮肤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促发本病。播散性毛囊炎可能是HIV感染的早期表现,定植的微球菌也是病因之一。
1.浅部毛囊炎
炎症限于毛囊上部。表现为无痛性或触痛的脓疱,最终愈合不留瘢痕。
2.深部毛囊炎
感染可侵入深部毛囊,特别在胡须区或头皮可引起慢性感染,反复发作。整个毛囊或毛囊深部的炎症最初表现为肿胀性红色肿块,比表浅毛囊炎更大的脓疱。深在的皮损可引起疼痛,预后留有瘢痕。
3.葡萄球菌性毛囊炎
最常见,初起出现一个或一群脓疱,可因外伤、擦伤或邻近的手术伤口或脓肿引流而产生,也可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封包疗法的并发症。毛囊炎脓疱的培养应采用15号刀片刮除整个脓疱并将其放置在转运培养基的棉拭子上,而非用棉拭子直接接触脓疱。
1.常规治疗
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用2%碘酊或1%龙胆紫、依沙吖啶液、5%聚维酮碘溶液、2%莫匹罗星软膏等,长期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部位如鼻腔、腋窝、腹股沟和(或)乳房下可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每天2次,治疗5天。重者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林可霉素,氟氯西林,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
2.顽固者治疗
可注射多价葡萄球菌或自身疫苗,每周1次,首次0.5ml,以后每次1ml,5次为一疗程。
3.物理治疗
①紫外线照射。②超短波治疗。③多源红外治疗仪照射。④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