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散光
散光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stigmatism

概述

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该眼球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平行光线经过规则散光眼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图1)。

图1 散光与Sturm光锥

分类

散光根据两条主子午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规则散光(regular astigmatism)和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

规则散光又分为顺规散光(astigmatism with the rule)、逆规散光(astigmatism against the rule)和斜轴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90°±30°位置的散光称为顺规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150°至180°、180°至30°称为逆规散光,其余为斜向散光(图2)。

图2 规则散光按子午线定位分类

分型

散光根据两条主子午线聚焦点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图3):

1.单纯近视散光(simple myopic astigmatism)

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2.单纯远视散光(simple hyperopic astigmatism)

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另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3.复合近视散光(compound myopic astigmatism)

两主子午线像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4.复合远视散光(compound hyperopic astigmatism)

两主子午线像均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但聚焦位置前后不同。

5.混合散光(mixed astigmatism)

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另一主子午线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图3 五种类型散光

流行病学

一般0.25D的散光为生理性散光,0.50D以上的散光会引起明显的视物模糊,因此,多数以0.50D以上的散光计算为散光的起点。

在新出生的儿童表现出高发病率的角膜源散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角膜趋于平缓,散光显著的降低。四岁以后,高的散光患病率明显降低,轻度的WTR散光较为常见。

在性别方面,有人认为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认为是男性多于女性。总的来说,性别之间的差别没有什么意义。

在散光的类型方面,倾向性比较明显,且最多见的是散光合并着远视或近视。远视和近视的度数愈高,合并发生散光者愈多。高度散光与弱视的形成有关,有学者通过研究也发现散光和近视的进展有关。散光占所有屈光不正的1/3,而散光中各类型的散光分布Duke-Elder的统计结果为:复性远视散光27.00%;单纯近视散光9.62%;单纯远视散光13.72%;复性近视散光38.37%;混合散光11.30%。

对于发病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有人统计顺规性散光者,10岁时为92.38%,到80岁时变为14.3%;而逆规性散光者,则从少年时的7.62%上升到老年时的85.7%。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散光眼的处理

1.柱镜片矫正

对度数较低,视力尚好且无视力疲劳者,可暂不戴镜。但对视力明显减退且有视力疲劳者应及早戴镜,给镜原则是防止过矫。低度者应给足,而高度者(+3.0D 以上)或斜轴散光者,患者一次不易接受,因高度柱镜产生的畸变对视觉干扰较大,故可分次给予矫正,使患者有一适应过程。

2.接触镜矫正

±1.5D 以下的散光及不规则散光可用软性接触镜矫正,但是1.5D 以上的散光可用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

3.手术治疗

一般用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内眼手术后的高度散光。

(1)角膜楔形切除术:在角膜1/4 圆周范围内,做角膜周边部新月形的楔形切除,缝合后,该区域角膜曲率变平些,散光得到矫正。

(2)角膜“T”形切开术:手术原理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相同,能使切开的象限的角膜变平,达到矫正散光的目的,术中T 字的方向应正交于散光轴,约矫正0.5~4D。

(3)角膜表层镜片术:目前尚未广泛开展,须进一步实践观察。

(4)准分子激光治疗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准分子激光可有效治疗0.5~5D 的散光,但高度散光会有不同程度的回退现象,对中低度散光的治疗效果确切。 

散光矫正原则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近视眼学,第1版,978-7-117-24924-9
同仁眼科诊疗指南,第1版,978-7-117-18560-8
眼科学(第9版),第1版,978-7-117-26667-3
简明眼科学,第1版,978-7-117-13512-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