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
概述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包括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及门静脉高压性肠病(portal hypertensive colo pathy,PHC),指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及小血管扩张等非静脉曲张性疾病,是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患病率占肝硬化患者的50%~80%,亦可见于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如肝外门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门静脉高动力循环有关,相关报道指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血流量较正常人增高近1倍,食管、小肠、结肠血流量也增加40%~60%,主要表现为黏膜下和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动-静脉交通形成。

门静脉高压患者体内的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高于正常,但内脏血管却以扩张表现为主,呈现高动力循环,这与患者内源性血管扩张物质增加有关,如一氧化氮、胰高糖素、前列腺素、肠血管活性肽、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腺苷以及一氧化碳等,此类物质的存在使得肠道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的缩血管作用反应性下降,从而导致内脏淤血,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胃肠黏膜广泛水肿。

此外,肝功能受损、内毒素血症、应激反应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病因素亦通过有毒物质的蓄积,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黏膜完整性破坏,引起急性胃肠黏膜病变,从而参与了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的形成。

病理学

胃肠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扩张和黏膜固有层水肿增厚为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光镜下可见黏膜组织水肿、淤血,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并偶见动-静脉短路,可伴有黏膜组织轻微炎症,黏膜固有层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形成糜烂而致出血,部分病例黏膜下层或肌间神经丛可见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和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PHG在内镜下的表现有4种基本病变:马赛克样改变mosaic-like pattern,MLP)、黏膜表面细小红点灶(长径< 1cm,平坦状红点;red point lesion,RPL)、樱桃红样斑点(长径> 2cm黑棕色斑,形状不规则;cheery-red spots,CRS)、黑棕色斑(black brown spots,BBS)。目前内镜下分类如McCormack、Tanoue、NIEC、Baveno等,最新的指南建议应用二级分类,即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的特征为胃黏膜呈马赛克样表现,无出血迹象;重度则除胃黏膜马赛克样表现外,兼有扁平或突起的红色或黑棕色斑点,或有活动性出血。

2.肠镜

PHC在内镜下可表现为类炎性改变如充血、水肿、颗粒样变、脆性增高,甚至自发性出血,以及血管改变,包括樱桃红点征、血管扩张、血管发育不良样病变和静脉曲张。其中血管扩张(vascular ectasias,VE)为PHC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肠黏膜血管呈蜘蛛样,线圈状,隆起或扁平的红色小片病损,发生率为28.6%~93.0%。PHC的黏膜活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黏膜萎缩。目前PHC的分级标准尚无定论,一般分为3级:1级,结肠黏膜红斑;2级,结肠黏膜红斑并伴有黏膜马赛克样改变;3级,血管改变包括樱桃红点征、毛细血管扩张或血管发育异常。

3.超声内镜

曲张静脉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囊状无回声暗区,而PHG及PHC在超声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为胃肠壁弥漫增厚及黏膜下扩张的小静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PHG/PHC往往在肝硬化患者的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可能无任何症状和出血的迹象,通常不需要一级预防,可以通过生活指导来控制:①饮食:宜进食含丰富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的饮食,保证一定量的高质量蛋白质摄入,50~100g/d。②戒酒:酒精能使肠道血管扩张,增加门静脉血流和压力,并能损伤胃肠黏膜,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应严格戒断。若症状明显且伴出血,则需通过药物治疗、内镜、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等方式来控制。

(一)内科治疗

若合并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可以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普萘洛尔和卡维地洛是最常用的NSBB,两者均能降低PHG的严重程度,在治疗效果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在急性出血期,降低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够拮抗血管扩张物质,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的高动力循环状态,具有一定的疗效。若合并PHG相关的缺铁性贫血,需注意补充铁剂。

(二)内镜治疗

虽结直肠静脉曲张是否属于PHC尚有争议,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若发现结直肠静脉曲张伴出血,可行硬化剂或结扎止血治疗。另有文献报道热探头凝固治疗和激光照射治疗对PHG/PHC的治疗有效。此外,氩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亦见报道。

(三)介入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已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方法,对严重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导致消化道出血,NSBB治疗效果不佳,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 60g/L的患者,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建议可采用TIPS治疗。此外,有学者认为脾动脉栓塞可减少脾静脉血流量,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使胃黏膜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氧饱和度轻度升高,用于PHG/PHC出血的止血和预防治疗,特别适用于巨脾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但仍需要更充分的证据证明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四)外科手术

对于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TIPS难以治愈的胃肠道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分流手术、脾切除术、部分肠切除术、肝移植术等。门体分流术后胃镜随访,多数患者胃黏膜恢复正常形态。

来源
消化病学,第1版,978-7-117-28772-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