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
乳头状囊腺癌(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在涎腺肿瘤中比较少见,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7%,常被视为腺癌的亚型。乳头状囊腺癌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病理大体形态似混合瘤,呈圆形或结节状,多无被膜。肿瘤剖面常见囊腔,腔内壁不光滑,可有一些乳头状突起或呈颗粒状。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呈柱状或立方形,并形成各种不整齐的腺样结构,其中许多腺腔显著扩大形成囊状。细胞排列紊乱,虽单层或多层排列,且癌细胞极度增生,形成单个或树枝状乳头,突向囊腔。在癌细胞之间或乳头内为少量纤维组织间质,常有炎症细胞浸润,但无淋巴样组织。肿瘤包膜不完整,有时可见瘤细胞侵入其内或周围组织中。乳头状囊腺癌生长快慢不一,可循血行、淋巴道转移,也可侵犯神经,但出现相对少。
乳头状囊腺癌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和颌下腺,颊黏膜、口底、舌及上唇等部位的小涎腺也可发生。发病年龄为12~72岁,以30~5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
1.病理肉眼所见
肿物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大小不等,直径0.8~14cm,以直径2~4cm多见。切面呈粉红色、棕红色、灰白色或黄白色,可为实性,也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大者可达3cm,腔内有易流出的豆渣样物或数量不等的黏液,在较大的囊腔内可见细小乳头自囊壁突入,肿瘤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2.镜下所见
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其界限不清。瘤细胞呈腺样排列,腺腔扩张呈囊状。囊肿腔内可有变性脱落的瘤细胞及红染的黏液。瘤细胞也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团块内瘤细胞围成较多的形态不同的小囊腔,腔内有瘤细胞条索构成的小乳头突入,有的团块内可见瘤细胞变性坏死。肿瘤间质结缔组织为粗大胶原纤维束,其间有程度不等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滤泡形成。由于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周围多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肿瘤不仅侵犯周围腺体,还侵犯肌肉和神经,并可见血管内瘤栓。总结上述诊断标准为:腺上皮呈腺腔样、囊腔、团块状排列,囊腔内有乳头突入,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根据肿瘤中瘤细胞团块和腺腔结构的比例,将乳头状囊腺癌分为:①高分化型:以腺腔排列为主,含分支乳头的大囊腔多,团块及小囊腔少;②低分化型:以团块和小囊腔结构为主,大腔和分支乳头少,团块中坏死灶多;③混合型:两者混合存在。
乳头状囊腺癌PET/CT平扫上可呈囊实性结节,边缘模糊,轮廓不清,邻近脂肪或筋膜间隙缩小,18F-FDG呈环形代谢增高,病灶较小时环形情况不明显或代谢不高。
对乳头状囊腺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彻底切除,应行腺叶连同肿瘤一并切除。腮腺部肿瘤对面神经未受累者,应予保留。对术后病检切缘阳性而又无法再行手术根治者,可考虑作术后放疗。对有颈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治疗性颈清,对分化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亦可考虑作选择性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