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pididymitis
男生殖系统感染中常见有前列腺炎(prostatitis)和附睾炎(epididymitis)。附睾炎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分急性附睾炎(acute epididymitis)和慢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多见于中青年,常由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炎、精囊炎、性传播疾病扩散所致。感染多从输精管逆行传播,血行感染少见。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也有淋球菌、衣原体、病毒等。在老年人,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射精管口向前列腺窝敞开,排尿时压力增高,可使菌尿经输精管逆流至附睾。无菌尿经输精管逆流到附睾亦会致化学性附睾炎。偶见由于输尿管异位开口引起。
慢性附睾炎多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而形成。部分病人无急性炎症过程,可伴有慢性前列腺炎。
性传播的急性附睾炎在35岁及以上且未有过插入式肛交的男性中发病率较低。在该人群中,附睾炎通常由膀胱出口梗阻(如良性前列腺增生)而继发菌尿症所致。在年长男性中,非性传播的急性附睾炎也可能由前列腺活检、尿路装置或手术、全身性疾病、免疫低下所致。
附睾炎有以下传入途径:
1.血运传入途径
远离附睾的感染性病灶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血运途径传入到附睾,引起附睾炎。脑膜炎双球菌性附睾炎、肺炎链球菌性附睾炎及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附睾炎等,均是通过血运途径传入的。
2.淋巴传入途径
前列腺、精囊、膀胱、尿道病灶中的微生物可循淋巴途径传至附睾。如尿道镜检查术后或保留导尿时损伤尿道粘膜,病原体通过精索淋巴途径传至附睾。
3.性传入途径
在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中较为常见。通过性交由性传播性病原体引起附睾炎,如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球菌性附睾炎。在我国此种附睾炎有日渐增多和蔓延的趋势。
4.逆行性感染途径
肾、尿道、前列腺、精囊的病灶,循精道逆行至附睾而致附睾炎。如下尿路感染时,感染性尿液通过输精管逆流途径引起附睾感染。
应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已有80%的附睾炎可找到病因,仅20%的附睾炎病例不能找到感染原因或其他明确的病因,人们认为过敏或免疫反应亦可能引起附睾炎。
1.急性附睾炎
炎症可使附睾肿胀,炎症开始于附睾尾部,随后通过附睾体扩散至附睾头部,可形成脓肿。累及睾丸形成附睾睾丸炎。睾丸鞘膜可有渗液,形成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精索可增粗,炎症反应可波及腹股沟区。
2.慢性附睾炎
附睾较硬,呈结节状。显微镜检查可见附睾组织纤维增生,有大量瘢痕组织,附睾小管阻塞,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1.急性附睾炎
采用钼靶X线睾丸摄片或放射性核素99mTc作睾丸显像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睾丸的血流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多普勒超声可显示急性炎症为血流增加,睾丸扭转时有缺血,血流减少。
2.慢性附睾炎
尿液镜检有白细胞、红细胞,超声、X线及膀胱镜检查常可发现肾结核的证据。
1.急性附睾炎
卧床休息,并将阴囊托起,采用止痛、热敷。可用0.5%利多卡因作精索封闭,减少疼痛。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病情较重者,宜尽早静脉用药。脓肿形成则切开引流。
2.慢性附睾炎
双侧附睾感染,可影响生育;有慢性前列腺炎者,要同时予以治疗。
针对病原菌给予抗感染治疗,托起阴囊,局部热敷、热水坐浴、理疗等亦有助于缓解症状。重视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如局部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可考虑作附睾切除。
为预防性交感染所引起的附睾炎,有感染的性伙伴必须得到治疗。识别和治疗尿路感染及前列腺炎可预防非性交性附睾炎的发生。反复急性发作者应做同侧输精管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