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hrombophlebitis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见的静脉发生血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下肢发生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临床所见主要是单独侵犯一条浅静脉,沿着肢体的浅静脉出现疼痛、发红、肿胀、灼热,常可摸到硬结节或硬性索状物,有明显压痛,有时伴有患肢肿胀。
当浅静脉周围出现大片症状炎症反应时,则为静脉炎及其周围炎,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患处炎症吸收消退后,局部皮肤留着色素沉着和有无痛性硬性索状物;有时,这种血栓静脉纤维性变化,往往遗留微痛感觉,需要1~3个月之后才能消失。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可分为3类:
1.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2.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及大手术等危重患者。
3.下肢静脉曲张可以继发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932年,DeTakats提出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中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L型或其他非典型细菌类型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种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脓毒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这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845年,Jadious首先描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尽管大量的致病因素已经发现,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因素,可能与2种疾病密切相关:
(1)内脏癌的体表表现:1856年,Trousseau首先报道与癌症有关;Sproul注意到胰尾癌患者易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常与血管炎有关,如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报道,19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8例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而Shionoya随访2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43%发生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上肢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除发生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尚见于结节性红斑、白塞病等。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改变。Mondor病罕见,其静脉炎症通常局限在乳房上部的前侧壁部分(侧胸静脉)、乳房下部越过乳房反折处、沿着肋缘和上腹部的区域(胸、上腹壁静脉),以及由乳头内下方伸展到剑突下和上腹壁范围(腹壁上静脉)。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样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除上肢骤然用力而静脉受牵拉遭受损伤,构成本病发病因素外,也可能与恶性肿瘤有关。近来文献报道,Mondor病多发生在乳房手术后、长期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蛋白质C缺乏、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情况时。
血栓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好发于下肢,它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如下:
(一)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二)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4.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1.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四)手术治疗
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性很大,如果血栓脱落很容易造成心,脑,肺部血管的栓塞,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需绝对卧床1~2周,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膝下垫枕或调节病床单纯抬高局部,以免阻碍静脉血液回流。
2.使用弹力袜告诉患者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的治疗作用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穿适的弹力袜并保持各部压力均匀,嘱勿擅自停用。对着弹力袜及绷带者应每日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压痛。
3.积极鼓励患者戒烟 保持低脂饮食因为尼古丁使静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高脂饮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4.治疗血栓浅静脉炎 可予保泰松、吲哚美辛及阿司匹林治疗。这些药物有较严重的胃肠反应,宜饭后服用。
5.溶栓治疗 深部血栓形成或有栓塞症状者应予溶栓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好静脉血管按时用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每日复查凝血时间。
6.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变化,观察有无肢体肿胀、炎症、深部肌肉压痛、皮肤发绀、静脉怒张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增加下肢静脉压力及引起血栓脱落,必要时可予缓泻剂。
8.应帮助恢复期患者恢复体力逐渐增加运动量,先在床上活动患肢,逐渐下地扶床锻炼,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
1.长期卧床者应做深呼吸及咳嗽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3.积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