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曾认为是慢性子宫颈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随着阴道镜的发展以及对宫颈组织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宫颈糜烂”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妇产科教材中也被遗弃,改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因目前已明确“宫颈糜烂”并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溃疡、缺失所致的真性糜烂,也与慢性子宫颈炎症的定义即间质中出现慢性炎细胞浸润并不一致,所以“宫颈糜烂”作为慢性子宫颈炎症的诊断术语已不再恰当。子宫颈糜烂样改变只是一个临床征象,可为生理性改变,也可为病理性改变。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多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鳞柱交界部外移,子宫颈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外观。另外,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子宫颈癌也可呈现子宫颈糜烂样改变。
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厌氧菌等,常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以致病原体入侵而引发感染;其次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部分患者可直接表现为慢性宫颈炎。卫生习惯不良或雌激素缺乏而导致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引发慢性宫颈炎。
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宫颈外口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其表面被菲薄的宫颈管柱状上皮覆盖,其下的间质透出呈红色而并非真性糜烂,因而国外已放弃宫颈糜烂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 ectopy)。因宫颈管柱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抵抗力弱而易发炎症。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时,因体内雌激素增高,原始鳞柱交界外移而呈生理性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将宫颈糜烂分为三度: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 为轻度,占1/3~2/3为中度,大于2/3为重度。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单纯性糜烂(病变早期的糜烂面被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外观平坦)、颗粒性糜烂(当腺上皮和间质增生,糜烂面呈颗粒状时)和乳突状糜烂(间质增生显著、糜烂面凹凸不平呈乳突状时)。
不同病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表现为糜烂样改变者,若为无症状的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无需处理。对糜烂样改变伴有分泌物增多、乳头状增生或接触性出血,可给予局部物理治疗,包括激光、冷冻、微波等方法。其原理都是将宫颈糜烂面的单层柱状上皮破坏,结痂脱落后新的鳞状上皮覆盖创面,一般需3~4周,病变较深者,需6~8周,宫颈可恢复光滑外观,但治疗前必须经筛查除外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还可用中药保妇康栓治疗或其作为物理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注意事项:①治疗前应常规行子宫颈癌筛查。②有急性生殖道炎症列为禁忌。③治疗时间选在月经干净后3~7d内进行。④物理治疗后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样排液,术后1~2周脱痂时可有少许出血。⑤在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期间(4~8周)禁盆浴、性交和阴道冲洗。⑥物理治疗有引起术后出血,子宫颈狭窄,不孕,感染的可能,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直到痊愈,同时注意有无子宫颈管狭窄。
1.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对持续性子宫颈管黏膜炎症,需了解有无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的再次感染、性伴是否已进行治疗、阴道菌群失调是否持续存在。针对病因给予治疗。对病原体不清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试用物理治疗。
2.子宫颈息肉
行息肉摘除术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3.子宫颈肥大
一般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