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rey zone lymphoma
中文别名 :灰区淋巴瘤
灰区淋巴瘤 (gray zone lymphoma,GZL),作为一种特殊的淋巴瘤类型,是对于不能明确归入一种病变的病例而提出了暂定的交界性分类。GZL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在临床及生物学行为上介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与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间。1998年的霍奇金病及相关疾病专题讨论会上,霍奇金淋巴瘤协作组的12位欧美血液病理学专家首次提出了灰区淋巴瘤 (gray zone lymphoma,GZL)的概念。2004年WHO定义GZL为肿瘤在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特点等方面介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之间的未明确分类病变。在2008年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中列入了2种GZL,分别为:①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其特点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之间 (B-cell lymphoma,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BCLu-DLBCL/CHL);②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其特点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 (B-cell lymphoma,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Burkitt lymphoma,BCLu-DLBCL/BL)。两种过渡型病变具有连续性,难以明确区分。因此,这两种的暂时性分类的提出,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指导。对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经典的GZL主要是指发生在纵隔的介于CHL和DLBCL之间的淋巴瘤,如果是两种类型明确的淋巴瘤混合,则应归入CHL。
1.BCLu-DLBCL/BL
该肿瘤特点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BL)之间。BL的特点主要为:好发于儿童,以男性为多,病灶常常发生在结外(如下颌和腹股沟区域)。形态学上,BL表现为在“满天星”背景下可多见核分裂象及细胞凋亡。免疫表型上,BL一般CD10强表达,BCL-6呈阳性,而BCL-2呈阴性,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近似100%。基因分子学上,BL有特异性的Ig-MYC融合,较少有Bcl-2和Bcl-6的重排。而BCLu-DLBCL/BL则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水平上均不完全符合BL和DLBCL。BCLu-DLBCL/BL可在形态学上呈现类似BL的特点,然而在免疫表型或分子遗传学上呈现不同于BL的特征;或是在免疫表型和遗传特点上类似BL,然而在细胞学行为上与BL截然不同。该肿瘤的瘤细胞在形态学上呈中等大小或较大,呈弥漫性分布,常呈铺路石样改变,胞质呈嗜碱性,有空泡,细胞核形态多样。肿瘤细胞间没有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伴有少量的小淋巴细胞浸润,且通常同时伴有较多分裂象及“满天星”背景。免疫表型显示CD10和Bcl-6(+),并常表达 Bcl-2,Ki-67常大于90%,遗传学上MYC与Bcl-2或Bcl-6基因都有染色体易位 (此种也称作double hit lymphoma)。BCLu-DLBCL/BL中出现的MYC重排,通常包含某些不典型的特点,如:①非Ig段伴随重排;②作为复合核型的一部分重排;③Bcl-2和 (或)Bcl-2重排 (即double hit lymphoma)。MYC和Bcl-2同时重排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BCLu-DLBCL/BL,这些案例形态学特点不同,Ki-67值各异,然而均强表达Bcl-2。一些罕见的低级别滤泡淋巴瘤和浆细胞骨髓瘤也可同时有MYC和Bcl-2重排,这些案例由于组织学上的不用,不应归类于 BCLu-DLBCL/BL。临床上,BCLu-DLBCL/BL很罕见,好发于成年男性,侵袭性强,常可致死,存活期通常小于1年。临床表现常常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胸痛,肝、脾、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患者病变部位广泛,常可累及结外器官,尤其是胃肠道。40%的患者骨髓会受累,累及外周血时会出现白血病性贫血症状。
2.BCLu-DLBCL/CHL
原发纵隔的大B细胞淋巴瘤 (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BCL)与结节硬化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cHL-nodular sclerosis,cHL-NS)之间在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基因表达谱上均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均好发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PMBCL(35岁)略高于cHL-NS(30岁),临床表现多为前纵隔大肿物,可累及胸腺及锁骨上淋巴结,多表现为胸腔和心包积液,常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PMBCL最常受累的结外器官是肾,其次包括肝和胰腺。临床特征显示,PMBCL可能起源于胸腺髓质的B细胞区。PMBCL及cHLNS不表达Ig和HLA-Ⅰ类抗原,且两种淋巴瘤均出现染色体2p15上的REL及9p的JAK2基因异常扩增及CⅡTA。基因芯片分析发现,PMBCL与cHL-NS的基因表达谱非常相似,均低表达B细胞受体和细胞信号分子,而高表达细胞因子、通路分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如高表达IL-13、NF-κB和TNF家族成员,并可以检测到下游的STAT-l和TRAF-l的表达。二者均在治疗上对放疗敏感。在形态学方面,PMBCL表现类似于DLBCL,以弥漫增生的瘤细胞及细胞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为特征,缺乏经典的陷窝细胞和RS细胞。而CHL-NS则呈结节状生长,结节之间为胶原带分隔,细胞成分复杂,可见数量不等的HRS细胞 (陷窝细胞)、小淋巴细胞及非肿瘤性炎细胞混合,可伴有坏死及组织细胞反应。
而对于BCLu-DLBCL/CHL,则拥有介于二者的特征。BCLu-DLBCL/CHL临床罕见,欧洲国家报道较多,好发于20~40岁男性,好发于纵隔,也可在纵隔外的区域出现。临床上常常以前纵隔较大肿物起病,可累及锁骨上淋巴结和胸腺,亦有罕见的病例报道首先起病于外周淋巴结者。与CHL和PMBCL相比,BCLu-DLBCL/CHL的临床过程更具有侵袭性,可直接侵犯肺,并播散至肝、脾、骨髓等部位,预后较差,常可致死。BCLu-DLBCL/CHL的瘤细胞呈弥漫浸润在纤维结缔组织间质中,表达全B细胞抗原。瘤细胞大,呈片状、融合性生长。有些细胞类似腔隙细胞或RS样细胞,有的区域极类似于DLBCL,而有的区域更像CHL。纤维束和炎症性背景通常不明显。免疫表型显示:肿瘤细胞恒定表达 CD45,大多数表达CD20、CD30、CD79a和 PAX-5、OCT-2、BOB-1等转录因子,不同程度地表达CD15、Bcl-6,不表达细胞质Ig及ALK,一定比例表达PMBL典型标志MAL,而CD10常阴性。总体而言,其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介于CHL和DLBCL之间,存在2种形式,一种形态学上类似PMBL,但免疫表型提示CD15强阳性及CD20阴性或EBV阳性,另一种组织形态提示CHL,但CD20或其他B细胞免疫表型呈强阳性。Summers等发现GZL大多都共同表达p63和Cyclin E,因此并不能根据它们的表达情况来区分出PMBL和CHL。但由于检测出Cyclin E的阳性率相对更高,表明从总体而言,GZL更接近于CHL。
灰区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其主要特点为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介于两种肿瘤类型之间,兼具二者特点。对于GZL而言,任何一个病例中,均有部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符合DLBCL和CHL/BL,各部分特征所占比例不固定,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对应联系,不能确切诊断,淋巴瘤协作组均建议将其诊断为GZL。
与CHL和PMBL相比,GZL常更具侵袭性的临床过程,BCLu-DLBCL/CHL预后差,因临床少见及诊断复杂,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治疗方案,临床过程中可参照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患者一般按照DLBCL治疗,若CD20表达阳性,则可以加用利妥昔单抗,然后采用放射放疗,这种联合疗法可能会使患者获益。还可以应用MACOP-B、DICE或ABVD方案。
BCLu-DLBCL/BL也同样侵袭性强,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一般应用于DLBCL的CHOP或CHOP样方案效果差,预后不良。
由于临床罕见,关于纵隔灰区淋巴瘤的治疗研究鲜有报道。Noriko Iwaki等曾报道了一例78岁的 BCLu-DLBCL/CHL女性IVB期患者,接受了6个疗程的ABVD方案 (多柔比星25mg/m2,博来霉素9mg/m2,长春瑞滨6mg/m2,达卡巴嗪250mg/m2)后获得部分缓解,血清IL-2受体从13 068U/ml降至正常的案例。
另外,Jiro Minami等报道了一例30岁的BCLu-DLBCL/CHLⅡB期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初诊诊断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一线接受了6疗程ABVD方案及总剂量25Gy的纵隔侵犯野放疗,获得CRu。两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活检诊断为灰区淋巴瘤,接受了两程EPOCH-R(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合并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获得PR,后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获得了15个月的无病生存期。然而,在同样是Jiro Minami等关于另外一名22岁BCLu-DLBCL/CHL男性ⅡB期患者的报道中提到,患者同样初诊为霍奇金淋巴瘤,一线ABVD方案疗效为SD;重复活检诊断为灰区淋巴瘤。后换用EPOCH-R方案,两程后疾病进展,后经ESHAP-R方案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获得CRu,5个月后疾病复发。
Jeong Yeal Ahn等报道了一例两岁的男性Ⅳ期BCLu-DLBCL/BL患儿,接受了泼尼松,长春新碱,培门冬酶和柔红霉素组成的强化化疗方案,并且配合甲氨蝶呤及阿糖胞苷鞘注。在化疗开始5个月后,该患儿死于脓毒症。以上报道说明了关于灰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还有较大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纵隔灰区淋巴瘤 (mediastinal gray zone lymphomas,MGZL)的预后与PMBCL有着极大的差别,有报道显示使用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合并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 (DA-EPOCH-R)治疗PMBCL和MGZL,其相同时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30%,这表明了灰区淋巴瘤普遍预后不良的特征。
综上所述,BCLu-DLBCL/BL和BCLu-DLBCL/CHL两者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重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在病理诊断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如应用FISH等对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可能对GZL的疾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