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resbycusis
中文别名 :渐聋
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老化,双耳听力对称性、进行性减退,以高频听力下降并缓慢累及中低频听力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又是指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与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导致了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其临床表现包括听力缓慢而进行性加重,常有听觉重振现象,语音辨别能力下降,音素衰退伴耳鸣等。本病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十多年前,北京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自觉听力障碍者占47.6%,器械检查听力减退者78.7%,老年性耳聋为68.3%,中医称之为“渐聋”。
老年性耳聋的发病与长期接触噪声、饮食习惯有关。有资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高血脂促进老年性耳聋,除因脂质沉积使外毛细胞和血管纹变性、血小板聚集及红细胞瘀滞、微循环障碍外,还可能与过氧化脂对听觉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细胞的直接损害有关。耳蜗底周末端螺旋器和相关的神经萎缩,故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双侧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此外,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和沉着,使内耳内听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狭窄或闭塞,相应的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这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又一病因。
1)感音性聋:萎缩变性始于小儿或中年,慢性进展,临床表现为高频听力突然下降,呈下降型曲线,语言识别率尚好。
2)神经元性聋:病变以螺旋神经节和蜗神经萎缩为主要特征。患者对高频音不敏感,双耳听力曲线呈平坦下降型,对语言的识别能力比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差。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老年性语言退化。
3)血管纹性聋: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聋,多在30~60岁间血管纹开始隐性进行性退变,呈斑点状萎缩,蜗尖处严重且有囊性变,由于内淋巴循环障碍致血管纹3层细胞都萎缩变性,因此所有频率都听不到,呈低平听力损失曲线,早期语言识别率尚好,在纯音损失50分贝(dB)之后,语言识别率亦明显下降。
4)耳蜗传导性聋:尚无组织形态学改变证实,亦称机械性老年聋。最初出现于中年,可能为蜗管运动机制紊乱所致。主要是基底膜玻璃样变性和钙化,使膜变宽、变厚,运动僵硬而影响声波的传导。
一生中如患过中耳炎、耳硬化和梅尼埃病等,则与老年性退变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性严重耳聋。
1.老年性耳聋目前尚无较好的药物治疗方法,为了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可以选用扩张内耳血管的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微血栓的药物、维生素B族药物等,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配用助听器。
2.助听器是一种帮助聋人听取声音的扩音装置。它主要由微型传音器、放大器、耳机、耳模和电源等组成。助听器种类很多,有气导和骨导、盒式与耳级式(眼镜式、耳背式和耳内式)、单耳与双耳交联等。一般需要经过耳科医生或听力学家详细检查后才能正确选用。语频平均听力损失35~80dB者均可使用,听力损失60dB左右效果最好。单侧耳聋一般不需配用助听器。双侧耳聋者,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左、右耳;若两耳听力损失程度差别较大,但均未超过50dB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有一耳听力损失超过50dB,则应给听力较好耳配戴。此外,还应考虑听力损害的特点,例如助听器应该限用于言语识别率较高,听力曲线较平坦,气骨导间距较大或动态听力范围较宽之耳。传导性聋者气导、骨导助听器均可用。外耳道狭窄或长期有炎症者宜用骨导助听器。感音性聋伴有重振者需采用具备自动增益控制的助听器。合并屈光不正者可用眼镜式助听器。耳背式或耳内式助听器要根据患者的要求和耳聋的情况选用。初用助听器者要经调试和适应过程,否则难获满意效果。
1.尽量防止噪声,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不随便挖耳,防止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
3.节制饮食,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戒除烟酒,避免其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对内耳的损害。
5.劳逸结合,适当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防止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控制自己的感情。
6.经常参与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如郊游、散步、打太极拳和气功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内耳器官的血液供应,改善内耳器官的代谢。
7.按摩外耳及鼓膜,经常用手按摩耳郭或用手指不停地挤压耳屏并轻轻地用掌心向内耳挤压和放松,可以对鼓膜起到按摩作用。
8.遇到巨响、燃放鞭炮时用手捂耳,保护鼓膜。
9.尽可能防止使用对内耳听觉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奎宁等。
10.忌用食物:肥肉,动物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蛋黄、蟹黄、猪油、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
11.宜用食物: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新鲜蔬菜、瓜果则为低脂饮食,比较适合中老年人。此外,根据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补肾可以聪耳,多吃些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对于延缓听力减退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