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ardioneurosis
中文别名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症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脏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多发生于30~50岁的人群组,女性居多。患者具备较为确定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情绪异常等,但以多样的心血管不适为主诉,包括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等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病情顽固、迁延,反复求助于心内科医师,无视各种阴性检查结果和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结论,一般的心理疏导和对症治疗不能有效缓解,临床上需长期的医患互动和心理干预,辅以必要的对症治疗。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脏神经症为躯体障碍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发病与心理因素及一定人格基础相关。
精神与心理因素与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个人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境遇做出心理过度的应激反应,并表现为以心血管为主的躯体症状。这种反应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有关,也与个体本身的心理素质有关,焦虑倾向人格特质者易发,其中“心理暗示”的作用尤为突出,如看到亲友中有严重心脏疾病或见闻心脏病患者猝死,或体检中对医师所说的“生理性杂音”“窦性心律不齐”等发生误解,或被错误地诊断为“心脏病”后,造成精神负担加重、紧张和焦虑而诱发本症。此外,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可将某些功能改变,如过度劳累、体虚所引发的乏力和心跳,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所引发的不适误认为病理状态而致发病。
少数患者的心电图可有窦性心动过速或ST-T改变,后者大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段J点压低或水平样下移,和/或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运动负荷试验一般为阴性,偶见阳性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ST-T波改变恢复正常。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系统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生理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日趋精细、精准,其检查结果一般正常,少数患者可显示轻微的器质性病变,但不足以解释强烈的临床症状。
本症的治疗原则与神经症相同,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心血管系统对症治疗。必要时应邀请心理治疗专科医师参与诊治。首先,应该通过全面细致的心血管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以解除患者的“恐病”顾虑和由此而来的心理负担。其次,根据病情轻重在治疗初期适当地减轻或调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嗜烟酒等,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如户外散步等。
减轻症状可用下列方法:①改善焦虑或抑郁的药物,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2片(复方制剂,每片含氟哌噻吨0.5mg和美利曲辛10mg),每晨1次;②小剂量镇静剂,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③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2次/d,每次12.5~25mg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47.5mg,每日1次。美托洛尔具有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失眠或失眠加重等,可选用阿替洛尔等非脂溶性制剂,每天50~100mg,分1~2次。
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不宜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复发,并加重患者的顾虑,甚至丧失信心。一般应维持治疗至少2~3个月以上,以后逐渐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