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uodenal adenoma
十二指肠腺瘤(duodenal adenoma)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腺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由一纤维血管核心覆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息肉样突出物所构成。约占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50%,约占整个小肠肿瘤的5%~10%。多发生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恶变率高达30%左右,应积极治疗。
十二指肠肿瘤发病率较低,据文献报道占小肠肿瘤的9.9%~29.8%,而小肠肿瘤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5%。十二指肠肿瘤以恶性多见,良、恶性之比约为1∶4.5。其中,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5%,占小肠肿瘤的1.8%~5.4%,胃肠道肿瘤的0.01%~0.20%。因此,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罕见。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约占小肠恶性肿瘤的1/3~1/2,占小肠肿瘤的8.1%~24.3%,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5%,全胃肠道肿瘤的0.09%~0.31%,尸检率的0.019%~0.05%。十二指肠肿瘤多见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之比为1.6∶1~2.7∶1,有色人种多于白种人。
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Brunner腺腺瘤。癌变率因组织学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绒毛状腺瘤最高,其次为管状绒毛状瘤,管状腺瘤较低,Brunner腺腺瘤罕见。
(一)管状腺瘤
临床上多见管状及管状为主的腺瘤样息肉,单发或多发。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约90%伴发十二指肠腺瘤。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或小分叶状,表面光滑或突入肠腔内,多数带蒂,少数呈半球形或球形,一般1~3cm。镜下呈乳头状突起,由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的腺体组成,固有膜及黏膜肌层常位于肿瘤内,腺上皮常伴有不典型增生,偶见核分裂。
(二)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内侧壁,环绕Vater壶腹部,可以是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一种症状。绒毛状腺瘤比管状腺瘤少见,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易于恶变。绒毛状腺瘤大体形态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可突出于黏膜表面,无蒂、基底较广、质软,与正常黏膜分界不清。体积较管状腺瘤大,但直径多在5cm以下,当直径大于5cm时,恶变率可达50%以上。镜下观呈分叶状,绒毛表面覆以分化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中央为纤维血管束,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三)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为混合性腺瘤,兼有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病理特点。癌变率取决于绒毛状结构所占比例,比例高者癌变率亦高。
(四)Brunner腺腺瘤
Brunner腺腺瘤为十二指肠所特有,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壶腹部。定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组织学上类似正常的Brunner腺,为上皮增生性息肉样病变,大多数发生于乳头近侧的十二指肠段黏膜。大体形态上,Brunner腺腺瘤呈有茎的息肉状,多数直径小于1cm。镜下观,分化成熟的十二指肠腺体局灶性过度生长而形成一种隆突性病变,由纤维组织分隔成大小不等的Brunner腺小叶结构,表面被覆十二指肠黏膜,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可出现潘氏细胞。
本病极少恶变,经内镜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可做十二指肠切开,腺瘤切除。如为较大的广基的腺瘤应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术中应注意腺瘤和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以免损伤乳头的结构。由于恶变少见,一般不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十二指肠腺瘤是由肠上皮起源的良性肿瘤,与息肉不同,腺上皮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或称为不典型增生。该肿瘤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占50%以上。大体所见:肿瘤呈息肉状突入肠腔,多为单发,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表现为绒毛状者表面呈分叶状或颗粒状,可有蒂,肿瘤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有些表面有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组织学分型:①管状腺瘤:主由单层柱状上皮被覆的腺体组成,腺体大小较不一致,形态较不规则,核分裂象偶见。②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少见,主由绒毛状突起组成,绒毛表面被覆以分化成熟的单层柱状上皮。③管状-绒毛状腺瘤:由管状和绒毛状腺体构成。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的腺瘤多呈绒毛状,体积亦较大,很易恶变,癌变率约为30%~60%,常伴有出血和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此外,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其组织学由分化成熟的十二指肠腺的结节状增生为特征,伴有导管和散在的间质成分。它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肿瘤,而可能是结节状增生的表现或是错构瘤。一组资料表明,Brunner腺瘤有70%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6%位于十二指肠降部,4%位于十二指肠第三部分,其中有蒂者占89%,无蒂者占11%,肿瘤大小为0.5~5cm。
(一)理论上Brunner腺瘤属错构瘤性质,很少恶变,加之有学者认为Brunner腺瘤系胃酸分泌过多的反应。因而认为可经药物治疗消退,或长期追踪,但因于术前很难对Brunner腺病定性,而且腺瘤发展到一定大小常致出血、贫血等,因此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仍应手术治疗,特别是对单个或乳头旁局限性增生的腺瘤应予切除。处理方法有:
1.肿瘤小且蒂细长者可经内镜切除。
2.肿瘤较大,基底较宽应经十二指肠切除。
3.球部肿瘤直径>3cm,基底宽,切除后十二指肠壁难以修复者,可行胃大部切除。
4.肿瘤位于乳头周围,引起胆、胰管梗阻或疑有恶变经快速病理检查证实者,应作胰头十二指肠切除。
(二)十二指肠腺瘤被认为是十二指肠腺癌的癌前期病变,恶变率高。因此,一旦诊断确定应争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有:
1.经内镜切除 适用于单发、较小、蒂细长、无恶变可能的腺瘤。蒂较宽、肿瘤较大则不宜采用。应注意电灼或圈套切除易发生出血和穿孔。切除后复发率约为28%~43%,故应每隔半年行内镜复查,1~2年后每年复查1次。
2.经十二指肠切除 适用于基底较宽、肿瘤较大经内镜切除困难者。乳头附近的肿瘤亦可采用此法。切除后同样有较高的复发率,要求术后内镜定期随访。
手术方法是切开十二指肠侧腹膜(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用双合诊方法判断肿瘤部位和大小,选定十二指肠切开的部位,纵形切开相应部位侧壁至少4cm,显露肿瘤并切取部分肿瘤行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如肿瘤位于乳头附近,则经乳头逆行插管以判断肿瘤与乳头和胆道的关系,如有黄疸则应切开胆总管,经胆道内置管以显露十二指肠乳头。注意切除肿瘤时距瘤体外周0.3~0.5cm切开黏膜,于肌层表面游离肿瘤。乳头附近肿瘤常要求连同瘤和乳头一并切除,因而应同时重做胆胰管开口。其方法是:在胆管开口前壁切断Odd括约肌,用两把蚊式钳夹住胆管和胰管开口相邻处,在两钳之间切开约0.5cm,分别结扎缝合,使胆、胰管出口形成一共同通道,细丝线间断缝合十二指肠黏膜缘与胆、胰管共同开口处的管壁,分别于胆管和胰管内插入相应大小的导管,以保证胆汁、胰液引流通畅,亦可切开胆总管,内置T管,下壁穿过胆管十二指肠吻合口达十二指肠,胰管内置管,经T形管引出体外,缝合十二指肠切口,肝下置引流,将胃肠减压管前端置入十二指肠。本法虽然术后胆胰管开口狭窄、术后胰腺炎、十二指肠瘘等并发症较少,但切除范围有限。
3.胃大部切除 适用于球部腺瘤,蒂较宽,周围有炎症,局部切除后肠壁难以修复者。
4.胰头十二指肠切除 适用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单个或多发腺瘤,或疑有恶变者。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是否应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