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由12个椎骨组成,胸椎的椎体呈心形,其体积自T1到T12逐渐增大。胸椎的棘突较长,且向下倾斜,与下位棘突有部分重叠,呈“叠瓦”状排列。胸椎椎体的两侧,有圆形的关节面,与肋骨构成肋椎关节。T2至T9水平,每1根肋骨同时与相邻两个椎体构成一个滑膜关节。T1、T10至T12椎,每个椎体一侧只有一根肋骨与之构成肋椎关节。胸椎的横突也与相应节段的肋骨构成肋椎关节。T1至T10椎骨、1~10肋骨及胸骨共同构成一个笼状的完整的胸腔。第11、12肋骨末端游离,未参与胸腔的构成。由于胸腔结构的存在,加之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限制了胸椎的活动度,增强了胸椎的稳定性。因此,除了位于胸椎生理性后凸顶点的T7、T8外,T1~T10椎骨较少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然而,这一解剖特征将应力转移至活动度较大的胸腰段脊柱,导致胸11至腰2节段损伤机会增加。Lee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最常见累及L1(33%),其后依次为T12(20%),L2(19%),T7和T8(10%),T11和L3(6%~7%)。
据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估计,全美每年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者超过1.5千万人,其中发生于脊柱者达70万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以绝经期妇女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2。在美国,70岁以上的妇女25%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我国,尽管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膳食中缺乏钙质及奶制品,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病率及患病数可能远超过美国。
X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呈楔形、双凹或鱼尾形、压缩形改变,且广泛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程度与背痛的程度和时间缺乏明确的相关性,X线片有助于评价胸椎后凸畸形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伤椎的CT薄层扫描及MRI检查有助于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为爆裂骨折,有无骨片突向椎管,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鉴别是否为感染或肿瘤。
根据病史、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结合DEXA骨密度测定,大部分病例可确定诊断。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骨质软化症、酒精性骨质疏松相鉴别。引起骨丢失的常见原因包括绝经、男性性腺功能减退,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长期酗酒或长期服用抗癫痫类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或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量等。综合分析上述原因,结合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检测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将有助于鉴别诊断。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于绝经期妇女,若患者为男性,则应常规检测血清睾酮水平,以明确有无隐匿型性腺功能减退。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早期活动,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脊柱的生理平衡与稳定,预防瘫痪。
(一)综合治疗
(二)非手术治疗
1.健康教育与止痛治疗
对于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教育也许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之一。病人应该充分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含义及防治措施,以便配合治疗。应告知病人,通过综合治疗,适当锻炼,几乎所有的胸椎骨折均会在2~3个月内自行愈合,疼痛在2~10周内也会逐渐缓解。应预防跌倒和剧烈咳嗽,以减少再骨折的风险。
疼痛是病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疼痛常常使病人静卧病榻,不愿活动。长期卧床则加速骨量的丢失,加重骨质疏松。采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降钙素、双磷酸盐及佩戴支具,可减轻疼痛,为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创造条件。
2.药物治疗
3.支具治疗
支具治疗是缓解急性疼痛,避免长期卧床的一个有效办法。支具佩戴的时间一般为6~8周,至急性疼痛缓解即可。最好选用塑型良好的个体化定制支具。胸6以下的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可选用胸腰骶支具,胸6以上的椎体骨折,支具应延伸至颈部。
(三)手术治疗
1.椎体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
尽管大多数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急性疼痛通过保守治疗可逐渐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仍遗留慢性疼痛或反复及多发作,这类患者可考虑选择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或脊柱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以减轻疼痛,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止痛药用量及疗程。
(1)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是经皮向患椎注入骨水泥等填充物来稳定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以减轻疼痛。文献报道接受该治疗的患者70%~90%疼痛减轻。Luis认为恰当的病例选择是临床成功的关键,骨折椎在2个以下,MRI显示伤椎有信号改变且椎体高度丢失不到70%者术后随访效果良好。
椎体成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可渗漏至椎管、椎间孔,引起脊髓、神经根受压,发病率为0.5%~4%;渗漏至椎静脉,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但发生率很低。
椎体成形术最安全的时期是骨折后3~4周,若骨折为急性的,发生出血和骨水泥渗漏的潜在风险增加。注射骨水泥的压力可致小血管破裂,或导致骨水泥从血栓堵塞的骨缝隙中渗漏。
椎体成形术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术式对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差,且不适宜椎弓根骨折,椎体后侧皮质损坏及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骨折。
(2)脊柱后凸成形术
脊柱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主要包括3个步骤:①将KyphXTM可膨胀球囊置入患椎;②通过KyphX^TM的膨胀,在容积、视觉及压力监控下使患椎椎体整体复位;③低压注入骨水泥或其他生物材料来固定骨折。脊柱后凸成形术能改善病变脊柱的后凸畸形,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生理平衡与稳定,同时兼具椎体成形术止痛及固定骨折的优点。另外,脊柱后凸成形术的骨水泥系低压注入椎体,明显减少了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
椎体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均需要高质量的影像设备做术中监护与导航,且骨水泥有渗漏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的风险,故必须具备相应的影像设备和椎管减压技术才能开展此项手术。
2.开放手术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很少需要开放手术治疗,但合并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考虑开放手术:①合并脊髓、神经受压需切开减压者;②胸椎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合并顽固性疼痛或出现神经症状者;③扁平椎样严重压缩骨折伴顽固性疼痛,对椎体成形术和脊柱后凸成形术效果不佳者。
由于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患,故应加强术前准备及围术期监护,以尽可能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另外,由于脊柱骨质疏松的存在,增加了内固定的难度和风险。在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在钉道内预先注入骨水泥将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也可选用专门为骨质疏松患者设计的可膨胀螺钉和锥形螺钉。在行前路固定时,采用双皮质固定技术将明显改善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