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英文缩写
SCA
概述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由相应基因外显子CAG拷贝数异常扩增产生多聚谷氨酰胺所致(SCA8除外)的以中年发病的共济失调为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

流行病学

SCA系列存在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特定类型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的患病率不同,但公认的是SCA3为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平均占SCA的21%,在葡萄牙发病率最高,其次是SCA2(15%),SCA6(15%),SCA1(6%),SCA7(5%)和SCA8(3%),其余类型均比较罕见,只占5%,尚有30%为未知类型。

我国自1958年首次报告遗传性共济失调以来,已有数百个家系报道,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最多,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报告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近年来中日友好医院、中南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单位经基因学诊断的SCA中以SCA3(MJD)最多见,占遗传性共济失调的40%~46%,全国各地不同民族都有报告,次之为SCA2、SCA1、SCA7、SCA6和SCA12,我国人多地广,民族多,近年来的研究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在我国的确切患病率、地区和民族的分布特征。 

类型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困难、混乱和复杂性,过去在我国一直沿用着以症状和病变部位的分型:①以脊髓受损为主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②以小脑受损为主的共济失调;③脊髓小脑均受损的共济失调。

Greenfield和随后Harding(1982年)以症状分型,其中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分为:Ⅰ型(ADCAⅠ):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症状、周围神经病等;Ⅱ型(ADCAⅡ):小脑性共济失调,除可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外,还伴有视网膜色素变性;Ⅲ型(ADCAⅢ):单纯晚发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可伴有轻度锥体束征。

Adams(2002年)将Greenfield和Harding分型改良分为三型:①脊髓肯定受累(Romberg’s征阳性、感觉丧失、腱反射低下和Babinski征阳性)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②不伴有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单纯性小脑共济失调;③伴有各种视网膜、视神经、眼球运动、听神经、锥体系、锥体外系、周围神经和大脑皮层障碍的复杂性小脑共济失调。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基因学分型取代了过去的各种分型方法,成为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金标准。目前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中收录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共有27种,即SCA1~SCA8,SCA10~SCA23,SCA25~SCA28,SCA30,其中12种类型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其余类型只有致病基因的定位。

根据各基因型的临床特征,基因分型和Harding分型的对应关系如下:ADCAⅠ型—SCA1,SCA2,SCA3,SCA4,SCA8,SCA12,SCA17,SCA27和SCA28;ADCAⅡ型—SCA7;ADCAⅢ型—SCA5,SCA6,SCA10,SCA11,SCA14,SCA15,SCA22和SCA26;无法归于ADCAⅠ,Ⅱ和Ⅲ型:SCA13、SCA16、SCA18、SCA19、SCA20、SCA21、SCA23、SCA25和SCA30。

此处将重点介绍SCA系列中6种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即SCA1,SCA2,SCA3,SCA6,SCA7和SCA17。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以下几种辅助检查手段可帮助神经内科医师建立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同时也可为基因学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线索。

1.影像学特征

MRI是SCA影像学检查的重要选择,有助于诊断和与其他引起脊髓小脑病变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或肿瘤的鉴别。相应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神经病理发现,在MRI上有三种基本形式的变性:脊髓萎缩、橄榄桥脑萎缩(由于运动神经元变性、数目减少,桥脑腹侧呈现十字型的长T1长T2信号)和皮层小脑萎缩。另外PET和单光子发射CT扫描有助于研究超出结构缺陷之外的功能异常。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肌电图检查显示在SCA病人中多种亚型有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异常的视、听、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在SCA患者中也较常见,包括波幅减低和潜伏期延长。潜伏期延长归因于中枢传导途径中快神经传导纤维的丢失,从而使传导减慢。

3.眼动电图检查

遗传性共济失调常有眼球运动的异常,如明显的慢眼动和缺少凝视诱发眼震是SCA2的特殊发现。相反的,粗大水平性和下视位置性眼震与垂直快眼动辨距不良和前庭眼反射抑制是SCA6的特征。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尽管SCA的致病基因各异,但在病变中均累及脊髓和小脑,引起共济失调等表型,且绝大多数类型致病机制未明,因此目前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1.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或增强的药物

曾有人指出脊髓小脑变性患者的小脑选择性受累可能与丙酮酸脱氢酶缺乏有关,基于这种推测,文献中报道有使用毒扁豆碱、胞二磷胆碱、氯化胆碱、卵磷脂等治疗本病,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近期疗效。

2.调节其他神经递质

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有下行的纤维投射到脊髓和小脑,实验证实脊髓小脑变性存在5‐HT的异常。研究者尝试了多种5‐羟色胺补充疗法,如左旋羟色氨酸(5‐羟色胺前体),5‐羟色胺受体5‐HT1A和5‐HT3受体激动剂,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临床试验显示仅有5‐HT1A受体激动剂对共济失调有效,其他方法疗效不肯定。

3.调节离子通道

SCA6为电压门控神经元钙离子通道的α1A基因突变引起神经元钙离子内流缺陷而致病。钙离子通道对pH变化敏感,其核心存在质子化位点,对钙通透性非常重要。而H+对通道有阻滞作用,乙酰唑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减少H+的分泌。因此乙酰唑胺可能通过酸化作用稳定异常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有研究者给予SCA6成年患者乙酰唑胺250~500mg/d治疗32周,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长期的治疗效果尚未确定。另外已经证实乙酰唑胺对于CACNL1A4突变引起的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治疗有效。

4.缓解帕金森症状

在SCA3和SCA2病人的脑脊液中HVA(芳香草酸)、DA和DopAC含量测定明显低于正常人,用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治疗类帕金森症状长达10年之久,在SCA3中金刚烷胺对肌张力运动障碍和运动迟缓有效。

5.降低肌张力

针对SCA3和其他SCA亚型病人的痉挛状态,用脊舒5~10mg,每日1~2次可缓解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肌张力障碍,有人用肉毒毒素治疗,然而一些影响前角细胞的疾病如SCA3应慎重,因为肌肉注射肉毒毒素能够引起严重和持久的萎缩。对严重的痉挛状态还可考虑试用氯草胺丁酸、替托尼定等。

6.物理康复治疗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药物治疗非常有限又非常困难,肢体、步态、姿势的共济失调用物理及康复疗法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尤其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更应予以语言训练和吞咽训练治疗。在活动中用棱镜来纠正斜视的角度,用夹板和类似材料以防止过仰位和膝盖过伸所带来的损伤和疼痛。 

来源
临床遗传学,第1版,978-7-117-12799-8
简明神经病学(第2版),第2版,978-7-117-18167-9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第2版,978-7-117-11394-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