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使睾丸有一定的滑动范围。鞘膜腔集聚的液体过多而形成了囊肿就称为鞘膜积液。精索部的鞘状突如没有闭合,有液体聚集,就形成精索鞘膜积液。
在胚胎发育早期,腹膜向腹股沟突出,并沿腹股沟一直延伸到阴囊底部,此为鞘状突。在鞘状突形成中,睾丸也紧贴鞘状突的背侧经腹股沟管下降到阴囊,鞘状突的背部覆盖了睾丸的大部分。精索部的鞘状突一般在出生前开始闭塞,最后成为一条纤维束,保留的睾丸部的鞘状突覆盖了睾丸、附睾,称为睾丸鞘膜,有脏层和壁层。当鞘膜本身或睾丸、附睾的病变使鞘膜腔集聚的液体过多时即形成了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的病因有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无明显诱因,病程缓慢,病理检查鞘膜常见为慢性炎症改变,可能与创伤和炎症有关。继发性是由原发疾病引起,如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疝修补、阴囊手术后及继发于高热、心力衰竭、腹水等全身症状,表现为急性鞘膜积液。
慢性鞘膜积液继发于睾丸附睾炎、梅毒、结核、睾丸肿瘤等。在热带和我国南方地区可见丝虫病、血吸虫病引起的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与鞘状突未闭和其淋巴系统发育较迟有关,当鞘状突逐渐闭合及淋巴系统发育完善后,鞘膜积液可自行吸收。
根据鞘膜积液所在的部位及鞘状突是否闭锁,将鞘膜积液分为以下类型。
1.睾丸鞘膜积液
最常见,睾丸鞘膜腔内有较多浆液集聚,呈梨形或卵圆形,睾丸位于积液中央,不易被触及。
2.精索鞘膜积液
精索段的鞘状突未闭合而形成的囊性积液,肿块位于睾丸以上至腹股沟部,呈卵圆形或梭形、多囊时可呈哑铃形,随着精索移动。
3.混合型
睾丸、精索积液均存在,可并发腹股沟斜疝或睾丸未降。
4.交通性鞘膜积液
未闭的精索鞘状突较粗,与腹腔相通,使腹腔液流入睾丸鞘膜内。鞘膜积液肿块的大小可随体位的变动而变化,变化的速度与鞘状突通道的粗细程度有关。大的鞘状突通道可有肠管、大网膜进入而合并腹股沟斜疝。
5.婴儿型鞘膜积液
少部分新生儿出生时有鞘膜积液,近腹腔段很细或已闭,精索段和睾丸段相通,呈一体性梨形鞘膜积液,多数随鞘状突的逐渐闭合而消退。
原发性鞘膜积液的浆液呈清亮的淡黄色渗出液,蛋白含量3%~6%,比重1.010~1.025,继发性急性鞘膜积液呈浑浊状,如有出血则呈棕褐色,含有大量红、白细胞,炎症重时呈脓性。鞘膜壁常有纤维斑块或钙化、增厚改变,可见扁平或乳突状隆起。寄生虫性的积液内可见虫卵沉着、丝虫蚴及炎性细胞,慢性鞘膜积液张力大时可影响睾丸血供和温度调节,引起睾丸萎缩,双侧积液可影响生育能力。
睾丸鞘膜积液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婴儿鞘膜积液有自然消退的可能,可暂不治疗。成人无症状的小鞘膜积液也可不必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急性炎症引起的反应性积液,外伤性积液可以自行消退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阴囊托带抬高阴囊,如胀痛剧烈可穿刺抽液减压,解除疼痛,并便于摸清阴囊内容情况,以确定诊断。因全身疾病引起的积液,当全身疾病痊愈后,积液可逐渐被吸收。
穿刺抽液用于婴幼儿积液较明显,张力大不能自行吸收者。抽液可以减少鞘膜囊内积液量,防止张力过大影响睾丸的发育。因为穿刺并没有解决病因,所以复发可能性大,仍需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手术方式如下。
1.鞘膜开窗术
鞘膜不做过多的游离,切除鞘膜前壁的大部,手术简单、创伤小。但如切除少,窗口可再度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堵塞,导致鞘膜积液复发。
2.鞘膜翻转术
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手术简便,效果好。但对较大的积液切除大部分壁层鞘膜,将其边缘翻转缝合,可减少鞘膜分泌,吸收加快。此方式不适用于鞘腱明显增厚者。切除鞘膜较少可在翻转缝合后睾丸后方的残腔中积液再发。
3.鞘膜切除术
也是常用手术方式,因切除几乎全部鞘膜,手术复发机会少。鞘膜创缘必须充分缝扎止血以免形成血肿。
4.鞘膜折叠术(Lord手术)
适用鞘膜比较薄者,将鞘膜打开后折叠缝合到睾丸、附睾的周围。
5.交通性鞘膜积液
需要做鞘状突高位切断及结扎手术,同时行鞘膜翻转术或鞘膜切除术。
6.精索鞘膜积液
可做鞘状突高位切断及结扎术,鞘膜开窗或切除创缘宜敞开固定于两旁组织上,避免复发。
7.做疝修补或其他阴囊手术者
应考虑同时行鞘膜手术。防止术后继发积液。疝修补手术时疝囊下端最好敞开,固定于两旁组织上,切不可封闭,可避免术后继发鞘膜积液。
8.小儿的鞘膜积液
多因鞘状突未闭引起,手术行鞘状突高位切断及结扎术。囊肿内积液可穿刺排除或打开放液,亦可不作处理。不必行鞘膜翻转或鞘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