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and injury
手抓、握、捏、持功能的发挥建立在其解剖复杂、组织结构精细基础之上,由不同原因所致的手外伤,轻者遗留瘢痕,重者功能障碍,甚至缺失。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快速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就手外伤(hand injury)诊治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1.刺伤 由尖、锐利物造成,如钉、针、竹签等。其特点是伤口小、深,可将污染物带入造成深部组织感染,可引起神经、血管损伤,易漏诊,应高度重视。
2.切割伤 如刀、玻璃、电锯等所致。伤口较齐,污染较轻,可造成血管、神经、肌腱断裂,重者致断指断掌。
3.钝器伤 如锤打击、重物压砸导致。皮肤可裂开或撕脱,神经、肌腱、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手部毁损。
4.挤压伤 不同致伤物造成的损伤也不同,如门窗挤压可引起甲下血肿、甲床破裂、末节指骨骨折。若车轮、机器滚轴挤压,可致广泛皮肤撕脱或脱套,同时合并深部组织损伤,多发性骨折,甚至发生毁损伤。
5.火器伤 由雷管、鞭炮和枪炮所致。损伤性质为高速、爆炸、烧灼。伤口呈多样性、组织损伤重、污染重、坏死组织多、易感染。
这里仅就与手外伤诊治有关的手部姿势加以介绍。正常手的姿势有休息位、功能位。手的休息位是手内在肌、外在肌、关节囊、韧带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手自然静止的状态。表现为腕关节背伸10°~15°,轻度尺偏;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半屈曲位,从示指到小指各指腹到手掌的距离越来越小,各指轴线延长线交汇于腕舟骨结节;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正对示指远侧指间关节桡侧(图1)。其临床意义在于肌腱损伤后,手的休息位将发生改变。手的功能位是手将发挥功能时的准备体位,呈握球状。表现为腕关节背伸20°~25°,轻度尺偏;拇指外展、外旋与其余手指处于对指位,其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其余手指略微分开,掌指、近指间关节半屈位,远侧指间关节轻微屈曲,各手指关节的屈曲程度较一致(图2)。其临床意义在于严重手外伤术后,特别是估计日后关节功能难以恢复正常,甚至会发生关节强直者,在此位置固定可使患肢保持最大的功能。

图1 手的休息位

图2 手的功能位
一、现场急救
手外伤现场急救处理原则包括止血,创面包扎,局部固定和迅速转运。
1.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是手外伤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可用于创面止血,以及腕平面的尺桡动脉断裂出血。禁忌采用束带类物在腕平面以上捆扎,捆扎过紧、时间过长易导致手指坏死;若捆扎压力不够,只将静脉阻断而动脉未能完全阻断,出血会更加严重。
2.创口包扎 采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避免进一步污染。创口内不宜用药水或抗感染药物。
3.局部固定 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木板、竹片、硬纸板,固定至腕平面以上,以减轻转运途中因局部反常活动引起的疼痛,防止组织进一步损伤。
4.迅速转运 赢得处理的最佳时机。
二、治疗原则
1.早期彻底清创 与开放性创伤和开放性骨折内容基本相同,但由于手的解剖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决定了手部清创有其特殊性。清创应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从浅到深,按顺序将各种组织清晰辨别、认真清创,以防漏诊,利于修复和防止进一步损伤组织。
2.组织修复 清创后尽可能一期修复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等组织。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若受伤超过12小时,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泛,或者缺乏必要的条件,则可延期(3周左右)或二期修复(12周左右)。影响手部血液循环的血管损伤应立即修复,骨折、关节脱位应及时复位固定。
3.一期闭合创口 皮肤裂伤,可直接缝合。碾压撕脱伤要根据皮肤活力判断切除多少组织。当有皮肤缺损时,若基底软组织良好或周围软组织可覆盖深部重要组织,可采用自体皮肤移植。若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应采用皮瓣转移修复。
少数污染严重、受伤时间长、感染可能性大的创口,可在清除异物和明显坏死组织后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负压闭合引流或冲洗处理,观察3~5天,再次清创,延期修复。
4.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组织损伤与修复情况进行相应的固定。肌腱缝合后固定3~4周,神经修复4周,关节脱位3周,骨折4~6周。术后10~14天依据创面愈合情况拆除伤口缝线。组织愈合后应尽早拆除外固定,开始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并辅以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合理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破伤风抗毒血清、镇痛药、改善循环药等。
手部骨折与脱位治疗:最终目的是恢复手的运动功能,治疗原则包括骨折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早期康复锻炼。
掌、指骨骨折及关节脱位多为开放性损伤,而腕舟骨骨折和月骨脱位多为闭合性损伤。
对于开放性的骨折脱位,无论创口情况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如何,均应立即复位,恢复患肢(指)血供,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早修复撕裂的关节囊、韧带。常用的手部骨折固定方式有克氏针、微型钢板螺钉、微型外固定支架等(图3)。
闭合、无明显移位骨折或经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固定时间4~6周。
末节指骨骨折,多无明显移位,一般无需内固定。末节指骨远端的粉碎性骨折可视为软组织损伤进行处理,如有甲下血肿,可在指甲上刺孔引流,达到减压和止痛的目的。

图3 掌指骨骨折内固定和微型外固定支架
肌腱损伤修复:肌腱是关节活动的传动装置,其损伤将严重影响手功能,因此均应一期修复。肌腱愈合的特点使其在术后极有可能产生粘连,故在缝合方式和材料方面有其特殊性。伸肌腱具有腱周组织而无腱鞘,术后粘连较轻。屈肌腱特别是从中节指骨中部至掌横纹,即指浅屈肌中节指骨的止点到掌指关节平面的腱鞘起点,亦称“无人区”,此区有屈指深、浅肌腱且被覆腱鞘,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容易粘连,过去多主张切除指浅屈肌腱,随着对肌腱愈合机制的研究,现主张对“无人区”深浅屈肌腱进行修复,腱鞘也一并修复。
肌腱缝合方式很多,其中双“十”字缝合法、Kessler缝合法、改良Kessler缝合法常用(图4)。近年来多主张采用显微外科缝合法,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对肌腱血供的影响,有利于肌腱愈合。

图4 肌腱缝合法
(1)双“十”字缝合法(2)Kessler法(3)改良Kessler法
肌腱缝合后一般应固定3~4周,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行主动伸指、被动屈指锻炼,待肌腱愈合后,拆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并辅以理疗。若发生粘连,尚需经过3~6月系统康复治疗,若功能未改善,则行肌腱松解术。
神经损伤修复:手部开放性神经断裂,在具备一定技术和修复的条件下,应尽量在清创时一期修复,否则,清创缝合后应及时转院,待2~3周后,伤口无感染再行修复。若创口污染重或合并皮肤缺损,可在清创时将神经两断端的神经外膜固定于周围组织,防止神经退缩,以利于二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