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英文缩写
IDC
概述

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是指癌变的导管上皮突破基底膜,浸润入间质组织,多由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发展而来。IDC常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少数混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组织学类型  (肿瘤成分占比<10%),部分学者将其归为浸润性导管癌或非特殊型的浸润性癌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al,NOS)并简单注明其他类型的存在,其他学者则将其归类为混合型。

流行病学

IDC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占乳腺癌的大多数(65%左右)。近年来研究表明不同的风险因素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有关,如激素风险因素仅与ER阳性的乳腺癌有关;年轻的美籍非裔妇女与基底亚型有关;BRCA1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与具有髓样癌特征的乳腺癌有关;而BRCA2相关癌却与ER阳性的乳腺癌有关。

病理学

典型IDC的肿瘤间质纤维化明显,肉眼表现像硬癌,质地坚硬,有时硬如岩石,切面灰白色,带有光泽。某些主要由肿瘤细胞组成伴有少量的纤维间质反应的则肉眼为黄褐色,并且柔软。大多数浸润性导管癌为星芒状或毛刺状的不规则边缘,也有一部分表现为圆形、推进式边缘,另外有些肿瘤大体边界清楚。

浸润性导管癌的生长方式、细胞特征、核分裂、间质纤维增生程度、导管原位癌成分的多少及类型在镜下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在同一病例可以见到组织学特征的多样性。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巢状、条索状、各种大小的梁状,或者实性片状。某些病例有灶状坏死,也可以有广泛性坏死。在细胞学上,肿瘤细胞从接近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到明显的细胞多形性和非典型性。核分裂从难以察觉到易见。有些病例间质纤维增生不明显或略有,而有些肿物显示突出的间质纤维化,肿瘤细胞仅为次要成分。一些浸润性导管癌没有可辨认的导管原位癌,而在另一些病例中,原位癌却是肿瘤的主要成分。镜下肿瘤边缘可呈浸润性生长、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或以各种情况混合出现(图1)。

目前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级中的Elston-Ellis分级法,根据腺管形成、核多形性和核分裂数目每项计分均以1~3分计分,总分3~5分为Ⅰ级 (高分化)、6~7分为Ⅱ级 (中分化)、8~9分为Ⅲ级 (低分化)(表1)。

表1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法(Elston-Ellis修订的Bloom-Richardson分级法)

图1 浸润性导管癌病理(镜下观)

异型上皮细胞形成梁索状、腺管状结构,于纤维脂肪组织中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卵圆形,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分裂。符合浸润性导管癌Ⅰ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 超声特征

(1)肿块形成,形状多不规则,分叶状、蟹足状或海星征(图2A);

(2)边缘多不规则,毛刺样常见,部分边缘可见强回声晕包绕;

(3)内部多为不均匀低回声;

(4)后方回声衰减常见,侧边声影多见;

(5)肿块质地偏硬或坚硬;

(6)钙化点常见且出现早,可为早期唯一征象;

(7)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多较丰富 (图2B);

(8)早期出现淋巴结增大或淋巴结门结构不清;

(9)囊性为主肿块(少见),可见壁内结节,后方回声增强。

图2 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图像

A.左乳十点钟方向见一大小约14.6mm×9.5mm×11.4mm的极低回声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整,内部见散在钙化样强光点,后方回声衰减;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示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

2. X线特征

常形成肿块,密度较高,分叶状外观,星芒状边缘;肿块内部、边缘及邻近组织常见钙化,钙化的密度、形态及大小不均质,颗粒数>10枚,钙化范围≥3cm,可呈簇状分布、不规则形分布或从乳头向深部的V形分布(图3);可无明确的肿块,表现为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在实质的边缘扭曲,更容易在Ⅰ、Ⅱ级肿瘤中被发现;极少数情况下表现为片状或小灶状不对称致密,中心密度高,边缘模糊,常是乳腺癌的最早征象。

图3  浸润性导管癌X线图像

A.CC位;B.MLO位,左乳内上份见高密度肿块,形状稍分叶,后方边缘不清,可见长毛刺,肿块外侧缘及邻近组织内见多发点状微钙化,后方胸大肌受牵拉

3. MRI特征

常形成肿块,分叶状外观常见,边缘多不规则,星芒状或毛刺样;亦可呈楔形、段样或不规则形,边缘常不清;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肿块样病变中央坏死常见;DWI多为高信号,可不均匀,ADC值明显降低;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以Ⅱ型、Ⅲ型曲线为主,偶见Ⅰ型曲线;晚期可有胸肌、胸壁受侵,皮肤增厚,乳头凹陷,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图4)。

总的来说,肿块型病灶的边界特征、非肿块型病灶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较低的ADC值和增强曲线的类型,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价值。

图4 浸润性导管癌MRI图像

A、B.CE-T1WI,左乳内上份肿块,实质明显强化,内可见坏死,边缘见长短不一之毛刺,一异常增粗的血管影与肿块相连续,后方胸大肌粘连;C、D.DWI及ADC示病灶实质部分 (箭头所示)弥散受限,ADC信号明显减低;E、F.减影上实质取点并测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为Ⅲ型,是典型的恶性曲线;G.MIP重建,将肿块分叶状外形、长短不一的毛刺及周围异常增多增粗的血管显示得非常清晰

4. 融合影像特征

致密肿块伴分叶状外观及星芒状边缘、局部结构扭曲或不对称致密;钙化常见,颗粒数>10枚,钙化范围≥3cm,且形态、密度、分布不均;血流增多,Ⅱ、Ⅲ型强化曲线;淋巴结转移出现较早。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乳腺病理学,第1版,978-7-117-12147-7
乳腺融合影像学,第1版,978-7-117-24635-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