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adiation treatment-induced brain lesion
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treatment-induced brain lesion)是人脑接受大剂量电离辐射或放射治疗所致脑组织放射性反应综合征。
关于放射性坏死的机制,尚存在争论。一般认为不仅与剂量有关,还与个体敏感性有关。其病理机制包括:①中、小动脉损伤引起血管闭塞,导致慢性缺血性坏死;②胶质细胞损伤,引起白质脱髓鞘和白质软化:③放射刺激,使胶质细胞抗原形成自身免疫,导致过敏性血管炎;④氧化自由基引起细胞膜脂质损伤。
按照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三期。
1.急性期:多发生于放疗后几天到2周,主要表现为放疗期间短暂的症状恶化,但很快恢复。
2.早期迟发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放疗后2周到3个月,大多数较为短暂,预后较好。
3.晚期迟发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放疗后3个月至10年及以上,为进行性、不可逆性甚至致命性的,它构成了限量照射后的主要并发症。根据累及的范围,此期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局限性放射性坏死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两者可分别或同时发生。
急性期及早期迟发性反应期仅表现为血管内皮肿胀、小血管壁增厚、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游离水增加、血管源性水肿等。晚期迟发性反应期病理改变多样,常见的有局限性放射性坏死、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大动脉放射损伤、钙化性微血管病及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局限性放射性坏死表现为神经细胞凝固性坏死、溶解或消失、空洞形成伴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白质较灰质严重;局部血管壁增厚,呈玻璃样变性,管腔闭塞;受损小动脉支配区脑白质脱髓鞘,以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区为显著,甚至邻近脑组织广泛水肿及成片脑组织坏死,偶伴出血。弥漫性白质损伤表现为血管内皮损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源性水肿、脑白质广泛脱髓鞘、反应性胶质增生、神经元变性坏死甚至可融合成大片坏死区。大动脉放射损伤亦是晚期迟发性反应期的重要标志,常见脑内小、中动脉,甚至大动脉损伤,表现为小血管的纤维蛋白样坏死、中动脉甚至大动脉的粥样硬化,伴血管狭窄及闭塞。长期放疗患者尸检可发现钙化性微血管病,多见于豆状核及基底核与皮质穿支血管之间的边缘带,少数可见皮质灰质钙化。镜下可见小血管内钙盐沉积,周围有多少不一的钙化性脑坏死灶包绕。大部分放疗后病例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表现为脑沟增宽及脑室扩大。
放射性脑病的影像检查方法有CT、MRI和PET。CT检查对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且有辐射损伤。PET检查尽管存在放射性核素的影响,但作为能反映病变组织的生理生化变化和代谢状态,对放射性脑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因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模态成像等优点,对放射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放射性脑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
当前的治疗策略是尽早诊断,延缓放疗,并合理应用外科治疗,即在保守治疗不能奏效时尽早采取手术治疗。
1.常规治疗
多采用皮质醇类固醇激素、自由基清除剂、肝素、华法林、甘露醇,辅以神经营养药、大剂量维生素及活血化瘀制剂对症治疗。肝素具有抗凝、抗感染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由于急性期颅内高压发生率较高,所以用甘露醇可以改善颅内高压的表现。上述药取的保守治疗如不能改善症状或体征,需考虑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行REP病灶局部切除内减压,或合并去骨瓣减压,以求迅速缓解颅压、抢救患者生命,并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晚期的REP患者,特别是已形成囊肿有占位效应者。REP多发生于颞叶,故一般行颞叶囊肿切除术即可,当合并有癫痫时,可连癫痫灶一并切除。患者可能留下相应的功能障碍。
3.康复治疗
通过言语训练、按摩、针灸、电刺激等手段,保持患者的交流能力,肌肉关节收缩、运动能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预防
目前REP治疗,以药物为主,必要时手术的综合治疗。总体疗效不甚令人满意。因此,一定要重视REP的预防,在进行头颈部放疗时,正确使用TDF(时间、剂量、分割),注重CRE(累积放射效应)时预防REP的关键。放射治疗前正确射野,治疗时正确摆位的重复性是预防REP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