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irrhotic ascites

概述

肝硬化腹水是指在肝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综合征。许多肝脏疾病均可导致肝硬化,肝硬化腹水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许多肝脏疾病终末期(失代偿期)的共同临床表现之一。引起肝硬化腹水常见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血吸虫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心源性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一旦发展至肝硬化腹水阶段,常常提示肝硬化已经达到失代偿期,如不进行积极干预治疗,预后差。

发病机制

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失代偿期患者75%以上有腹水,腹水形成的机制为钠、水的过量潴留,与下列原因有关:①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对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作用大大减退,其含量升高,而使排尿减少,引起水肿和腹水;②肝硬化患者肝脏不能将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合成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成分外渗,形成腹水;③肝硬化时,由于肝小叶结构破坏,导致肝内血管床受压迫、扭曲、狭窄,肝输出通道减少,导致大量流入肝脏的血液淤积在门静脉内,造成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毛细管静脉压增高,久而久之,胃肠道、肠系膜、腹膜等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外漏,形成腹水;④人体的淋巴循环又称第三循环,指位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外的一个循环系统。肝硬化不但使门静脉压力升高,也使淋巴管压力升高,管腔扩张,淋巴回流障碍,使淋巴液外溢,成为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又一个机制。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病因治疗

肝硬化形成的原因甚多,腹水只是肝硬化晚期的临床表现之一。所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关键是去除肝硬化的病因。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尽早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至关重要。对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只要血清HBV DNA检测为阳性,都应该尽早给予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优先选择可快速抑制病毒且病毒耐药率低的药物如恩替卡韦(ETV)或替诺夫韦(TDF)。对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要按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采用适当抗病毒治疗方法。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只要病因明确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肝损害与酒精有关的腹水患者应戒酒,可服用巴氯芬(Baclofen)减轻酒瘾和减少饮酒。

(二)腹水治疗

1.单纯腹水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限制水、钠摄入。限钠饮食(88mmol/L,相当于每天5.1g氯化钠,2g钠),血钠<120~125mmol/L的患者,应限制液体的摄入。对于腹水的治疗,单纯限钠策略的效果会因患者的依从性差而下降。

(2)利尿剂的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的疗效优于袢利尿剂(呋塞米)。首次发生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可采用螺内酯单药治疗,对于再次发生腹水患者,推荐进行联合治疗,常用螺内酯和呋塞米,二者比例为100mg∶40mg。开始用螺内酯40~100mg/d,呋塞米20~40mg/d。如果体重减轻或尿量增加的速度不足,可每3~5天按照100mg∶40mg的比例增加利尿剂的剂量。口服螺内酯最大剂量为400mg/d,口服呋塞米最大剂量为160mg/d。利尿剂清晨顿服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利尿治疗以每天减轻体重不超过0.5kg为宜,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渐消退者,可将利尿剂逐渐减量。

肝硬化患者的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和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口服药物托伐普坦(tolvaptan)可增加治疗前<130mmol/L血钠患者的水平。在患者无法耐受醛固酮拮抗剂时,可以给予作用于肾集合管的阿米洛利(amiloride)进行治疗。

EASL指南和国际腹水俱乐部(ICA)共识对利尿剂的禁忌证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如果有严重低钠血症(血清钠水平低120mmol/L)、进展性肾衰竭、肝性脑病恶化或利尿剂相关的肌肉抽搐时,应停用一切利尿剂,当血钾水平低于3mmol/L时,应停用呋塞米,如血钾高于6mmol/L,应停用醛固酮拮抗剂。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指出,在联合螺内酯与呋塞米的基础上,如果再加用氢氯噻嗪,会快速导致患者出现低钠血症。新一代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已经在心衰中使用,但还没有在肝硬化腹水中使用的报道。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浆白蛋白低的患者可给予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2.顽固性腹水

(1)内科治疗:一旦查明顽固性腹水形成的原因,就应该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EASL指南和AASLD指南认为反复腹腔穿刺放液是安全有效的。尽管尚无直接的对照研究证据证实输入白蛋白的必要性,但这两个学会都建议,在大量放腹水时应进行补充白蛋白的治疗。每抽取1L腹水输白蛋白6~8g。对于顽固性腹水患者,尽管在进行穿刺大量放液后应用利尿剂治疗,短期内腹水的复发率达90%,但仍建议只要患者未发生利尿剂相关并发症,或在接受利尿剂治疗的情况下,尿钠仍低于30mmol/d,就应该继续对其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

(2)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种减轻门脉压力的分流技术,TIPs可通过降低肝窦压力,增加肝中央静脉血容量,从而降低近端小管钠吸收,达到长期控制腹水的作用,避免了反复腹腔穿刺放腹水引起的低血容量及肾功损害。有研究表明,TIPs治疗后门脉压降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缩小,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浆血管内皮素浓度、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减低,腹水明显减少。最近的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反复穿刺放腹水治疗相比,TIPs可提高顽固性腹水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德国已将TIPs治疗作为一线治疗。

(3)外科治疗:患者一旦出现顽固性腹水,其中位生存期仅约6个月。因此,EASL指南建议,该类患者应接受肝移植治疗。

来源
常见传染病诊疗,第1版,978-7-117-24353-7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