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terstitial cystitis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以尿频、尿急、夜尿和/或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尿培养无细菌生长。Hunner(1915年)最先报道间质性膀胱炎,所描述的膀胱壁上出血区后来称为Hunner溃疡。这种典型的溃疡只在少数患者中出现。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目前认为其发生率远高于过去的估计。美国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生率应为52~67/10万。
1987年Holm-Bentzen认为,有许多患者即使没有间质性膀胱炎的膀胱镜下典型变化,但其膀胱疼痛仍可能来自于膀胱壁的病变。近期研究提示,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和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可能是IC的不同形式。
间质性膀胱炎被认为是一种不知原因的综合病症,在诊断上相当困难,在治疗上也常常不能完全治愈。间质性膀胱炎可能是由不同原因所产生的一个共同结果。
尽管对IC的认识已有1个世纪,但对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大致有以下几种假说。
1.隐匿性感染
虽然还没有从患者中检测出明确的病原体,但有证据表明IC患者尿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感染可能不是IC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它可能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
2.遗传因素
北美人IC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人,犹太女性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种族,而黑种人很少患IC,提示IC可能与种族有关。
3.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应激状态如寒冷、创伤、毒素、药物作用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局部炎症和痛觉过敏;血管活性物质也可进一步活化肥大细胞,使血管扩张、膀胱黏膜损害引起炎症反应。
4.肥大细胞活化
肥大细胞的活化与聚集是IC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肥大细胞多聚集于神经周围,在急性应激状态下,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胰蛋白酶等,可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有20%~65%的患者膀胱中有肥大细胞的活化。
5.自身免疫性疾病
I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由有:①多见于女性;②患者同时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较高;③患者中对药物过敏的病例占26%~70%,许多患者可检出抗核抗体;④组织学检查伴有结缔组织的病变;⑤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疗效。
6.膀胱黏膜屏障破坏
移行上皮细胞上的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具有保护层的作用,能够阻止尿液及其中有害成分损害黏膜下的神经和肌肉。膀胱黏膜屏障损害后上皮细胞功能紊乱,渗透性改变,结果尿中潜在的毒性物质进入膀胱肌肉中,使感觉神经去极化,引起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这种潜在的毒性物质中主要是钾离子,钾离子并不损伤或渗透正常尿路上皮,但对膀胱肌层有毒性作用。
7.尿液的毒性作用
IC患者尿液中有特殊的毒性物质对膀胱造成损害,如抗增殖因子(APF)。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检查的作用只在于排除其他疾病,包括原位癌、结核、嗜酸性膀胱炎等,而对于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病理检查并不能提供多少帮助。
IC患者膀胱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在膀胱镜下少量充水可见黏膜外观正常或仅有部分充血,但是经过再次注水扩张后可见广泛膀胱黏膜下点状出血或片状出血。在组织学上无明显改变,黏膜与肌层内亦无明显肥大细胞增多。到后期黏膜与肌肉内可见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如浆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肥大细胞,且有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黏膜与肌层内有所不同,前者较大,其内组胺成分增多,且具有迁移能力。电镜下可见典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伴有基底膜及弹力组织的新生,并可以看到嗜酸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炎性细胞可以浸润膀胱全层及肌肉神经组织,肌束及肌内胶原组织增多,严重的纤维化可以导致膀胱容量缩小。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愈非常困难,应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只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很难达到完全缓解和根治。每一种治疗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应该是越早越好。
一、饮食调节
饮食调节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IC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对食物过敏的患者尤为重要。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有食物过敏史,且过于严格的饮食控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因此饮食调节的治疗方案应该个体化。
二、口服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
由于间质性膀胱炎的膀胱壁上有肥大细胞增多趋势,释放炎症物质引起疼痛,因此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来加以抑制。抗组胺药物一般用于发病初期,或是严重的急性期,可以得到迅速解除疼痛的效果。
羟嗪(hydroxyzine)是一种H1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肥大细胞和神经细胞分泌,有镇静与抗焦虑作用。开始剂量25mg,睡前服用,1周后增加至50mg,1个月后若无不良反应则白天另加服25mg。不良反应有全身软弱、嗜睡、急性尿潴留。孕妇与精神抑郁者不用此药。症状消失后停药数日或1个月后可以复发,故应每晚服25mg作为维持量。
2.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对于膀胱放松,减少膀胱的紧张有帮助,因此患者可以得到在情绪上及膀胱发炎反应上的缓解。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作用机制:①阻断触突前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并阻滞其受体,可达到镇痛目的;②阻滞H1受体有镇静抗炎作用;③对抗胆碱与兴奋β受体,可以降低膀胱逼尿肌张力。初始剂量为25mg,睡前服,3周内逐渐增加到75mg(每晚1次),最大可至100mg。
3.钙通道阻滞剂
可以松弛膀胱逼尿肌及血管平滑肌,改善膀胱壁血供。
硝苯地平开始剂量为10mg,每日3次;若能耐受,可缓慢增加到20mg,每日3次。血压正常者服用缓释剂型,血压不易下降与波动,疗程为3个月,疗效约1个月后出现。
4.阿片受体拮抗剂
盐酸钠美芬是一种新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和细胞素等。初始剂量从0.5mg,每日2次逐渐增加到60mg,每日2次。初期每周增加2mg,到3个月后可每周增加10mg。服药初期都有不良反应,失眠最常见,有恶心,可自行消失。
5.多硫戊聚糖钠(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 PPS)
是一种结构类似于GAG的药物,口服以后部分经尿中排出,有助于膀胱上皮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推荐剂量100mg,每日3次;最大可至600~900mg/d。大多数服药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并可持续3年,研究表明服用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症状严重者比症状轻微者效果较好,治疗3年有74%~88%的症状和整体反应改善率。不良反应少,主要是肠胃道反应,约有5%的患者发生脱发、腹痛、腹泻和恶心,禁用于有出血倾向和有抗凝治疗的患者,
6.甲磺司特(suplatast tosilate)
抑制辅助(性)T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每日300mg,12个月后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尿频和疼痛等症状。
7.其他药物
还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胆碱药物,麻醉药、解痉镇静药等。一般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
三、膀胱扩张及膀胱药物灌注
1.膀胱扩张
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先行膀胱镜检查,然后向膀胱内以80~100cmH2O压力注入盐水逐步扩张膀胱,持续30分钟。扩张之后,通常会有2~3天的强烈膀胱不适感,之后膀胱疼痛消失,尿频、尿急的症状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此种情形乃由于膀胱以水扩张后对于位在膀胱壁上之感觉神经末梢所造成之破坏。
此方法既有助于诊断又可同时治疗,可使30%~50%的患者症状缓解,因而可作为药物以外治疗的首选。对膀胱容量小的患者效果更好,但多次扩张并不能进一步改善症状。但经过几周之后此种神经又重新长出突触,患者便又恢复以前的下尿路症状。结合膀胱药物灌注,疗效会更好。
2.膀胱内药物灌注
膀胱内灌注的优点有:直接作用于膀胱的药物浓度较高;不易经由膀胱吸收,全身不良反应少;且不经由肝、肠胃、肾的吸收或排泄,因而药物交互作用少。缺点是有导尿的并发症,如疼痛、感染等。常用药物有:
(1)二甲基亚砜与肝素
二甲基亚砜(DMSO)具有抗炎、镇痛、抑菌作用,可迅速穿透细胞膜。肝素(heparin)可增强GAG层的保护作用,同时有抑制细胞增殖和抗炎、抗黏附作用。ATP是膀胱损伤性神经递质,由膀胱扩张后上皮细胞伸张时激活释放来传递膀胱感觉,在间质性膀胱炎时,ATP释放增加,这个过程可以被二甲基亚砜与肝素阻断。故可以解释二甲基亚砜与肝素对间质性膀胱炎超敏症状的治疗作用,而且肝素比二甲基亚砜具有更加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
以50%二甲基亚砜50ml加生理盐水50ml,每2周灌注1次,每次15分钟,疗程在8周以上。一组研究资料显示,经过治疗2个月后间歇1个月,试验组93%表现客观好转,53%主观好转,相应地仅用盐水灌注的结果为35%与18%。停止治疗复发率为35%~40%,再继续治疗有效,应在尿路感染被控制及行膀胱活检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除了呼吸有大蒜味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肝素25 000U加入生理盐水10ml膀胱灌注,每周3次每次保留1小时。许多患者治疗4~6个月后才出现疗效,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没有出现凝血障碍。现在主张采用“鸡尾酒疗法”,溶液由50%DMSO 50ml、NaHCO310ml(浓度75mg/ml)、曲安西龙40mg、肝素1万~2万U配制而成。膀胱灌注30~50ml溶液,保留30~60分钟后排空。
(2)羟氯生钠(clorpactin)
该药物以前是用来治疗膀胱结核,机制是通过其氧化作用使膀胱表面部分破坏。羟氯生钠灌注后所引起的膀胱表面愈合过程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0.4%溶液是常用浓度,宜用时配制,因为疼痛刺激常需在麻醉下进行治疗。方法是0.4%羟氯生钠量约为膀胱容量的50%,灌入后停留5~7分钟后抽出,如此反复3~4次,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膀胱,灌注后数小时或数天患者尿痛与尿频症状会加重。不同作者建议治疗应间隔数周或数月。有效率为50%~70%,症状消失持续6~12个月。
(3)卡介苗(BCG)
BCG造成明显黏膜剥落,作用机制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经由强化免疫系统达成。BCG目前尚未经FDA核准用于治疗IC,但已进入临床试验。已有双盲及对照实验指出6个月时有60%缓解率(对照组只有27%),而且有反应的患者到2年时仍有89%维持缓解。
(4)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透明质酸可用于暂时性修补缺陷的上皮黏膜(GAG),化学结构类似肝素。膀胱灌注的报告可解除IC的症状。目前正在美、加进行双盲对照实验,不良反应低。
(5)硝酸银
以其杀菌、收敛、腐蚀作用治疗IC,禁用于有输尿管反流者与近期内膀胱活检者。浓度为1/2000、1/1000、1/100、2/100不等,1%以上需用麻醉,每次量为50~80ml,停留2~10分钟,间隔6~8周。这种治疗随访1年仍有效的占50%。
(6)辣椒辣素与肉毒杆菌毒素
近年来有作者认为使用辣椒辣素,或是RTX来抑制膀胱内C神经传入纤维,有助于减少膀胱内的发炎反应,进而使得膀胱肌肉的发炎及膀胱挛缩的症状得到改善。但由于辣椒辣素及RTX对于膀胱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刺激作用,灌注时会有不舒适感,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接受。因此在灌注时,可先在膀胱内灌注麻醉药来抑制膀胱的疼痛反应,再加上辣椒辣素或是RTX进一步进行C神经纤维的去过敏作用。使用的浓度以较低浓度(8~10mmol/L)为好,但需要多次治疗。
肉毒杆菌毒素过去用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注射在膀胱的肌肉里面,可以抑制肌肉的不稳定收缩,使得膀胱容量增大。但有部分的患者逼尿肌的收缩力也会因此降低,因此也会产生排尿较为困难的短期后遗症。最近有报道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在膀胱黏膜下,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膀胱的感觉,使得膀胱容量增大。但对于逼尿肌的收缩力仍然有抑制的效果,使得患者在治疗之后仍然具有排尿困难的并发症。
四、外科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变成慢性间质性膀胱炎同时其膀胱容量已经缩小至150ml以下,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又因为膀胱挛缩而变得十分严重时,可以考虑行膀胱切除手术或肠道膀胱扩大整形术。
1.经尿道电切、电凝及激光治疗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膀胱壁病变局限,特别是洪纳病变,但是这种病变比较局限的病例很少见。尽管术后症状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复发率也高。
2.膀胱神经切断术
起初的神经切断术包括髓交感神经链切断术,腹下神经节切除术,髓前神经切断术,髓前外侧束切断术,神经后根切断术。因这些手术常会有会阴感觉神经切除术的后果和影响括约肌的功能,而且也未产生明显效果,因而被放弃。
3.膀胱松解术
优于其他神经切断术,是因为它不损伤膀胱底的感觉或括约肌的功能,可以安全地应用麻醉下能扩张膀胱到正常适当容量的患者。
4.膀胱扩大成形术
不仅扩大了膀胱,而且置换了大部分病变的膀胱壁,膀胱病变部分切除应充分彻底,必须紧靠三角区与膀胱颈,使剩下的边缘仅够与肠管吻合。短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有较高的复发率,最终需膀胱全切术。
5.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
在其他治疗方法失败后可应用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