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pondylolisthesis

概述

脊柱滑脱的病例中,腰椎滑脱最常见。脊柱滑脱指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向前或向后滑移,即是某椎体相对于其邻近的椎体产生了滑移。滑移可向前方滑移,也可向后方滑移;更可向侧方滑移。Taillard将脊柱滑脱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的椎体与其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滑移。”

在脊柱滑脱的病例中,腰椎滑脱多见。成年人腰椎滑脱的发病率约为3%~4%,男女间的比例为2∶1,女性严重滑脱多见。6岁以下儿童很少发生此病,20岁左右的青年人,易发生腰椎滑脱。

病因学

1.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这种类型的滑脱,通常发生在L5/S1。此乃由先天性骶骨关节突,或L5脊柱后方结构断裂,造成 L5全体滑向骶骨前方。

2.椎板峡部断裂所致腰椎滑脱

这是腰椎滑脱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在腰骶部,其原因是椎板峡部断裂或骨折所致。

3.退行性变引致的腰椎滑脱

 这种类型的滑脱,主要是由于老化,腰椎后方小关节发生退行性变而引起的滑脱,而椎板峡部并无异常。发病多见 L3~L5。常出现 L5神经根受压迫的临床表现。

4.外伤性腰椎滑脱

这种类型的腰椎滑脱,是由于脊柱除峡部以外有部位的骨折而引起的滑脱。

5.病理性腰椎滑脱

由于腰椎骨肿瘤、代谢性骨病而引起的腰椎滑脱。

6.医源性腰椎滑脱

由于在医疗中对脊椎后方结构过分减压而造成的滑脱。

应该提及的是几乎所有类型的腰椎滑脱大都伴有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腰椎滑脱的程度分级有多种,常用的Meyerding分级如下:用侧位X线片对腰椎滑脱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①Ⅰ度腰椎滑脱<25%;②Ⅱ度腰椎滑脱介于25%~49%之间;③Ⅲ度腰椎滑脱在50%~74%之间;④Ⅳ度腰椎滑脱在75%~99%;⑤Ⅴ度腰椎滑脱,指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即所谓的完全滑脱。

类型

腰椎滑脱有多种分类方法。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有以下2种分类法。

(一)Wiltse-Newman-Macnab分类(图1)

1.Ⅰ型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指S1上关节突和/或L5下关节突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腰骶段滑脱,常伴有脊柱裂以及神经畸形。本型发病率相对较低,女性高于男性,有家族遗传倾向,滑脱度数较大。依据发育结构异常种类,可分为3个亚型:

(1)ⅠA型

小关节突发育不良,伴脊柱裂,峡部可完整,也可发育不良出现延长或者断裂。

(2)ⅠB型

关节突呈矢状位方向,峡部通常完整,此型高度滑脱少见。

(3)ⅠC型

除ⅠA及ⅠB型外,所有的其他类型腰骶部发育不良,例如椎体形成障碍导致的先天性脊柱后凸。

2.Ⅱ型

各种因素导致峡部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脊柱滑脱。可分为2个亚型:ⅡA型峡部断裂,ⅡB型峡部延长。

3.Ⅲ型

退变性腰椎滑脱 由于脊柱退变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引起的退变性滑脱。L4,5关节突关节方向倾向于矢状位,因此L4,5节段的发病率为其他节段的6~9倍,若伴腰椎骶化,发病率更高。此型滑脱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6倍,常见于在4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患者。因峡部完整,故滑移程度一般不超过Ⅱ度。

4.Ⅳ型

创伤性腰椎滑脱 由于严重的急性创伤造成腰椎后部结构的骨折导致的滑脱。常伴其他脏器的联合损伤。该型极其少见,诊断时需慎重。

5.Ⅴ型

病理性腰椎滑脱 各种疾病引起骨组织、椎间盘、韧带结构病变,破坏局部稳定性,造成的继发性滑脱,如附件肿瘤、结核或非特异性感染导致的滑脱。

图1 Wiltse-Newman-Macnab分类

6.Ⅵ型

手术后腰椎滑脱 由于广泛的减压手术造成后部稳定结构丧失所导致的脊柱滑脱。

(二)Marchetti-Bartolozzi分类

该分类是依据椎弓峡部的缺陷原因进行分类。

1.发育不良性脊柱滑脱

指任何形式的下腰椎和骶骨上端骨发育不良引起的腰骶段滑脱。依据椎体以及椎间隙形态特征分为高度和低度发育不良性滑脱。如果有L5椎体楔形变、骶骨圆拱形终板、相邻终板不平行、垂直骶骨和代偿性过度前凸等特征均属高度滑脱;反之则为低度滑脱。再依据峡部特征分峡部裂和峡部延长两类。同时依据年龄因素分青少年组和成人组,常以20岁为界。青少年的腰椎滑脱几乎都是发育性的;成人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少见,高度者极其罕见。

2.获得性滑脱

(1)创伤性滑脱

腰骶部解剖结构正常,因急慢性创伤发生骨折引起的滑脱。可进一步分为:①急性创伤骨折引起的腰椎滑脱,此类滑脱几乎只发生在L5椎体,常为轻度滑脱。常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伤,易造成本型的早期漏诊、误诊。②应力骨折引起的腰椎滑脱,常见于举重运动员以及长期重体力劳动者,临床较为常见。

(2)手术后滑脱

可分为:①直接术后滑脱:术后滑脱与手术部位在同一位置,是由于广泛切除了腰椎椎板、大部分关节突,造成腰椎不稳。②间接术后滑脱:滑脱发生在手术融合或固定部位的上位或者下位椎体。主要原因是融合椎体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功能性过度承载,小关节退变,关节面水平化,产生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其机制与退变性滑脱相似,但以椎间盘病变为主。间接术后滑脱较少出现严重症状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3)病理性滑脱

可分为:①局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感染导致脊柱稳定结构受损导致的滑脱;②全身性疾病如骨质疏松、Paget病、骨软骨发育不良、Albers-Schoenberg综合征及梅毒性骨病变等导致的滑脱。

(4)退行性滑脱

可分为:①原发性退行性滑脱:是腰骶部的最常见病变。这种滑脱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L4椎体为常见部位。病理基础为小关节退变导致节段性不稳定,后累及椎间盘,小关节病变重于椎间盘。②继发性退行性滑脱:继发于滑脱椎之上或之下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改变的滑脱,不包括间接术后滑脱。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X线片表现

腰椎滑脱常规X线片应包括站立位的前后位片、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图2)。

(1)前后位片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可见椎弓根阴影下密度减低的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明显滑脱的患者,可出现Brailsford弓。棘突间隙可出现狭窄或者偏移。

(2)侧位片

可见腰椎椎体程度不等的滑移,可伴椎体旋转。Ⅱ度以上的滑脱,峡部可见裂隙。合并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变窄,滑脱椎间隙边缘骨质硬化明显,可见有爪型骨刺或者牵张性骨刺。骶骨前上缘可以变得圆钝。退变性腰椎滑脱椎体滑移程度小,但椎体以及椎间盘组织退变较重,椎间隙狭窄。在侧位X光片上,对滑脱的程度进行评定。

图2 侧位X光使用Meyerding分级方法

A-F示:L5椎体前滑脱Ⅱ°,动力位X线显示L5S1终板夹角变化范围16°,双斜位箭头所指处X线检查显示L5椎弓峡部狗带项圈征

(3)斜位片

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带状裂隙,称为“狗带项圈”征。先天性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未见裂隙,但是比正常狭长。急性峡部崩裂者早期可以显示清晰的骨折线,后期裂隙两端骨密度增高,表面光滑,出现假关节样改变。

(4)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

用以判断腰椎稳定性。腰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为过伸、过屈侧位片上,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向前或向后位移>3mm或终板角度变化>15°。

2.腰椎滑脱程度的影像学测量

(1)向前移位的程度判断

目前最常用的是Meyerding分级方法,根据上位椎体相对下位椎体滑移的程度将腰椎滑脱分为四度(图3):Ⅰ°为滑脱椎体向前移位为下位椎体前后径的25%以下;Ⅱ°为25%~50%;Ⅲ°为50%~75%;Ⅳ°>75%;有人将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完全分离即椎体下垂视为Ⅴ°滑脱。

(2)骶骨倾斜角度

用以描述骶椎的矢状面与冠状面的关系。于S1后缘做切线与躯干垂线之间的夹角即为骶骨倾斜角。椎体滑脱越严重,骶骨越趋向垂直,骶骨前倾的角度越大(图4)。

图3 腰椎滑脱Meyerding分级方法

(3)滑脱角

滑脱角用来描述L5与骶椎背向程度,即S1的椎体后缘线与L5的椎体前缘线之间的夹角(图4)。

图4 滑脱角(a)与骶骨倾斜角度(b)

(4)腰骶垂直间距(LASD)

是在腰椎侧位片上测量从骶岬顶点到经过L5椎体中心的铅垂线之间的距离。腰骶垂直间距>35mm说明患者的矢状面平衡破坏较大,在治疗方法选择的时候需要选择效果可靠的方法,如环型360°融合术。

(5)滑脱椎体的楔变率

即滑脱椎体前后缘的百分比,常用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滑脱的椎体楔变率高,常提示该滑脱的预后不良。

3.CT扫描表现

薄层的CT扫描可以详细显示腰椎峡部的情况,可以清楚显示椎体后部小关节结构异常。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

(1)低密度带

峡部裂表现低密度条带,宽窄不一,走行的方向不确定,呈现锯齿状改变。

(2)双边征

滑脱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体后上缘共同出现在同一个CT扫面层面上形成的双椎体边缘表现。

(3)双管征

腰椎滑脱导致滑脱的水平椎管前后径增大呈双管状,硬脊膜囊因前后径增大呈现纺锤形。

(4)纤维环变形

表现为上一椎体后下缘出现对称的软组织影,而下一椎体后上缘无椎间盘,即出现滑脱水平的纤维环变形。

(5)中央管和侧隐窝狭窄

多见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硬脊膜囊和神经有受压表现。

(6)关节突关节退变

常见于退变性腰椎滑脱,可见关节突关节增生、半脱位,关节间隙狭窄而且左右不等宽。

三维CT或矢状面重建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显示滑脱状况,可明确椎间孔变化及滑脱程度,为准确进行病情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图5)。

图5 三维重建CT清晰显示L5双侧椎弓峡部断裂

4.腰椎滑脱的MRI表现

MRI检查阳性表现包括:椎弓峡部的低信号区域、双关节征、双边征以及椎间盘“夹心征”。

5.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包括:腰椎管造影,较适用于腰椎滑脱术后的患者,因体内置入了部分金属,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椎间盘造影(Discography)检查主要运用于评估滑脱邻近椎间盘变性以及产生疼痛的可能性。用该检查方法可以决定手术融合的节段以及范围。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保守疗法

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一定治疗效果。卧床休息、牵引及支具保护,均可有效缓解症状。

2.手术疗法

保守疗法无效,或有神经损伤的病人,可施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适应证,可选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来源
实用骨科学(第2版),第2版,978-7-117-22817-6
简明临床骨科学,第1版,978-7-117-19538-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