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颅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

概述

颅内血肿是继发性脑损伤,血肿可使脑严重受压,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死亡的颅脑损伤患者中约有50%存在颅内血肿,因此,及早诊治颅内血肿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一般来说,幕上超过30ml,幕下超过10ml的急性颅内血肿量,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因脑实质不能被压缩,故颅内压调节主要在脑脊液和脑血容量之间进行。若颅内压增高较为缓慢,颅腔容积代偿力可以充分发挥。若颅内压增高十分急骤,超出容积代偿力,则可很快进入失代偿期,此时颅腔容积的顺应性极差,即使从脑室引出1ml脑脊液,亦可使压力下降3mmHg以上。若颅内压增高接近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已少于20mmHg,则脑血管趋于闭塞,中枢血液供应濒临中断,患者将陷于脑死亡状态。

类型

(一)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类

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二)按颅脑损伤后颅内血肿形成时间,及引起颅内压或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类

1.急性血肿

伤后3小时~3天内出现的颅内血肿。

2.亚急性血肿

伤后4天~3周内出现的颅内血肿。

3.慢性血肿

伤后3周以上出现的颅内血肿。

(三)按出血部位分类

可分为额叶血肿、顶叶血肿、颞叶血肿、脑室血肿、颅后凹血肿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颅骨X线平片

确定有无骨折及其类型,根据骨折走行判断颅内可能出现的损伤。若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沟、静脉窦走行区时,应注意有无硬脑膜外血肿。

(二)头颅CT扫描

是目前诊断颅脑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损伤的类型及血肿的大小、数量和位置。脑挫裂伤区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或为混杂密度;硬脑膜外血肿在脑表面呈现双凸镜片形高密度影;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则呈现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

(三)头颅MRI扫描

较少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对脑外伤急性出血显示头颅CT较MRI为佳,对于亚急性、慢性血肿及脑水肿的显示,MRI常优于CT。急性血肿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现等信号强度,但亚急性和慢性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慢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可见低信号边缘,血肿中心呈高信号。应注意血肿与脑水肿的MRI影像鉴别。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一般处理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意识及瞳孔的变化,重型病人应采取头高位15°~30°,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二)降颅压处理

1.脱水剂的应用。

2.脑脊液持续引流。

3.冬眠亚低温疗法。

4.激素疗法。

(三)手术治疗

1.颅内血肿的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性加深。

(2)颅内压检测压力在270mmH2O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脑损害体征。

(4)尚无明显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但头颅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40ml,幕下>10ml),或血肿小,或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移位>1cm)、脑室、脑池受压明显者。

(5)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颞叶血肿因易导致小脑幕切迹疝,手术指征应放宽;硬膜外血肿应不易吸收,也应放宽手术指征。

2.手术方式

(1)早期手术:对颅内血肿伤员应积极术前准备,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伤员即刻手术。对双侧瞳孔散大、病理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的伤员,抢救更应该争分夺秒,在辅助呼吸下,迅速钻孔排除部分积血,再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2)钻孔探查:病情危重,未行头颅CT扫描,血肿部位不明确者,应分析损伤机制,参考瞳孔散大的侧别、着力点、颅骨骨折的部位、损伤的性质等可先做钻颅探查。

(3)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数量选择开颅血肿清除的部位和方法。

(4)应注意多发血肿的存在:清除一个血肿后,如颅内压力仍很高,应注意寻找是否还有其他部位的血肿,如对冲血肿、深部的血肿和邻近部位的血肿等。

(四)腰穿放血性脑脊液,有脑脊液漏或有高颅压、脑疝者禁行腰穿。

(五)抗感染对症治疗。

来源
“走进西部”医师培训系列教材——外科学、妇产科学分册,第1版,978-7-117-15356-0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