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ernia of linea alba
中文别名 :上腹部疝
除了脐疝以外,凡自然发生于腹部正中线(即腹白线)上的腹壁疝,统称为腹白线疝( hernia of linea alba)。这类疝大多发生在脐水平以上,故又名上腹部疝( epigastric hernia)。
腹白线疝的发病基础是存在发育上的薄弱区。一种理论认为此种疝系通过腹白线的先天性薄弱区发展而成。脐孔以上的腹白线宽而薄,故偶有先天性薄弱点存在,通过此薄弱点,疝内容向外凸出。脐孔以下的腹白线窄而厚,因而极少有自然的疝发生。临床可见婴儿中也有发生腹白线疝者,从而支持此种理论。而Anson及Maddock则认为,腹白线上的纤维,虽然相互交错,但仍遗留若干孔隙,此疝乃系通过腹正中线旁小神经血管穿出的孔隙发展而成。因为这些孔隙大于通过它的神经血管,于是构成了软弱点。手术时常在缺损的边缘遇到血管,从而支持此种发病理论。腹内压增高是腹白线疝的诱发因素,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等。
腹膜前脂肪潜入筋膜裂隙后使得腹白线上的孔隙逐渐扩大,在腹内压的作用下突出腹膜前的脂肪又把覆盖镰状韧带的腹膜牵出而形成疝囊,其体积一般较小,如樱桃至胡桃大小,偶可有更大者。疝囊内常无内容物,或有少量大网膜,常或为脂肪小球包绕。当疝变得足够宽大时,则大网膜甚至肠袢即可进入疝囊,可能与疝囊发生粘连,形成难复性疝,但很少发生肠管嵌顿或绞窄。
腹白线位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是由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腹部正中线合并后融合而成的(图4-10),融合处两侧鞘纤维交错成网状,较大的网眼即成白线上的薄弱点而容易导致疝的发生。此种薄弱点偶然可有多个同时存在,故白线疝可为多发。腹白线上宽下窄,脐上白线宽达1. 25~2. 5cm,为纤维性;脐下仅为狭窄而坚厚的纤维索,宽度多数仅0. 1cm左右,故白线疝绝大部分发生于脐的上部,而脐下部的白线疝少见。腹白线的深层有腹横筋膜、腹膜前脂肪和腹膜。成对的神经和血管在正中线两侧从腹白线穿出(图4-11)。腹上部白线深面是镰状韧带,故首先从白线缺损处(疝门)突出的是该韧带的脂肪组织,后者突出时又把覆盖镰状韧带的腹膜牵出而形成疝囊,给内脏(主要是大网膜)创造了条件,由于疝门较小,小肠进入疝囊的机会较少。腹白线疝大约占各种疝的1%,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 3~5)∶1。约有20%的腹白线疝为多发性,仅80%的腹白线疝位于正中线的左侧。

图1 腹白线

图2 腹白线疝
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腹白线疝,可以不予治疗。而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者直径大于0.5cm,或出现难复、嵌顿、绞窄者,则具备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
手术需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再行疝环修补。有学者认为横向修补筋膜比纵向修补的张力要小,在修补孔隙时,建议采用横行缝合腹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对于孔隙较小者,使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而孔隙较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即将孔隙分为上下两叶,彼此重叠1~2cm,用丝线作间断褥式缝合;如腹白线有多处缺损,则可采用Berman手术,即在缝补腹横筋膜后于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口,将两侧前鞘的内叶重叠缝合以修补薄弱或有缺损的腹白线(图3)。对于腹白线缺损较大者,可采用人工合成高分子纤维网片进行修补。

图3 Berman手术(横切面)
A.在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开;B.修补腹横筋膜,将两侧腹直肌前鞘的内侧叶翻转;C.重叠缝合内侧叶
此外,远离脐环的腹白线疝还可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有报道称采用单孔腹腔镜及20G硬膜外穿刺针行微创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前可应用盐水进行皮下注射标记疝部位,采用硬膜外穿刺针于腹直肌外缘腹腔穿刺后留置不可吸收线,形成环状缝合缺损,结扎后皮下留置线结。
本病的复发率约为10%~20%,高于一般腹股沟疝或股疝,其主要原因包括:①手术本身的因素,如术中解剖层次不清,游离不够充分,缝合层次及对合不当,手术操作粗暴,止血不彻底,切口感染等;②腹白线疝的多发性也常常导致术后的假性复发;③术后仍存在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术后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便秘及排尿困难等,因此在加强修补技术的同时,术后还要尽可能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治疗或控制,向患者做好相关事宜的宣教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