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testinal adhesion
肠粘连大多数是由于腹腔内脏器的炎症、外伤及腹部手术所致。肠粘连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者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等。重者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甚至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
腹腔粘连来源有三种:即胎儿先天性、伤病后遗性与手术后遗性。现代小儿外科发达时代,手术后遗性肠粘连成为肠粘连的主要病因。肠粘连的发展过程也以手术后粘连为代表。腹内器官主要是腹膜(脏层和壁层)受损后(机械的、化学的、物理的冷热等)引起发炎反应。创面间渗出浸润,形成纤维蛋白粘连,纤维细胞生成,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完成纤维性粘连。由于肠管不停地蠕动牵拉,粘连组织内破解细胞与吞噬细胞的生成,使粘连组织拉薄拉断而被吸收。最后肠管恢复自由活动。手术或损伤后24小时开始形成纤维蛋白粘连,此时肠管虽已互相粘连但能轻轻分开,不出血。以后逐渐纤维沉积增加,粘连逐渐牢固。术后1~2周时为纤维粘连期。此时急性发炎尚未度过,充血肿胀浸润旺盛,加以粘连牢固。企图分离非常困难,出血损伤严重。4周以后急性炎症已消,粘连大部分已分离吸收。大约6~12个月一般腹腔粘连可以全部吸收。个别部位残余粘连不能吸收,称为顽固性粘连。常见有4种原因:①腹膜损失,无覆盖的上皮细胞组织;②异物夹杂在粘连之间;③残余炎症未消退;④器官间瘘管形成。无论何种类型粘连,任何阶段的粘连,均属疾病的愈合过程。即使有些症状,都是早期炎症症状的一部分,也属于愈合过程的反应。不需额外治疗,终必达到痊愈。然而确有少数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所谓粘连性肠梗阻,而需急诊腹腔手术。此症的病理是肠梗阻不是肠粘连。肠粘连本身只是个暂时的解剖现象,不是病,没有症状,不妨害健康。即使是顽固性粘连,如果不发生并发症,也可终生无碍而未察觉。
粘连虽不是病,但粘连性肠梗阻则是小儿危险的急腹症。二者究竟有何关联。肠管在腹内不停地蠕动,粘连限制了某些蠕动,偶尔引起暂时性轻微肠痉挛。可表现为偶然腹痛而自然缓解。个别严重而持续的痉挛造成暂时的梗阻,梗阻更加重痉挛。于是形成机械性肠梗阻,不可逆转。此时粘连可起两种作用:第一种是因粘连使肠管某处不能移动,因过度膨胀而压成死角,并且越胀越死,以致肠管完全闭死。但供应血管仍通,称单纯性肠梗阻。第二种是以不动的肠管为轴心,高张力的肠管自身扭转而成机械性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也被绞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粘连越多越不易折角或扭转,反而更安全。越是孤立的粘连,越容易发生危险的扭绞。因此术后早期罕见粘连性肠梗阻。
单纯的肠粘连不需要治疗,也无法治疗。有人手术松解后加用各种防粘措施。事实上最成功的也只能减少粘连,不能绝对防止粘连。因为粘连是愈合的过程,无粘连等于无愈合。然而临床上粘连越少越危险。倒是应该提倡术中预防顽固性不良位置粘连的形成。关腹时肠管被压入腹腔,难免位置不顺。但肠管自身的蠕动,自然使肠管位置摆顺。如果术后肠麻痹,3天以上肠管不动,纤维蛋白粘连已经巩固,不良粘连则难顺开。因此手术要求损伤小,避免术后麻痹。以后不幸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尽可能避免手术,必须手术时也只分离梗阻点的粘连,尽量不松懈无关粘连(除非肯定是不良粘连)。目的是治疗肠梗阻,预防不良粘连。治疗肠粘连的目的是预防肠梗阻,而肠梗阻的发生总有个诱因。常见的诱因为寒冷与过食。这里没有量的概念,不讲多少度多少克。要尊重个人习惯,有人饭量大,有人饭量小,有人穿得多,有人穿得少,特别是孩子差别很大。有人能吃冰淇淋有人不能喝凉粥。过敏体质患者最好注意不吃未吃过的东西。腹部手术后不妨约束孩子注意一年。以后的日子不需要顾虑。真要发生肠梗阻也只能与无粘连史的孩子同样处理。千万不能给孩子扣上病号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