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sect bite dermatitis
虫咬皮炎(insect bite dermatitis)可由螨虫、蚊、蠓、臭虫、跳蚤、蜂、蜱等昆虫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其共同特点是皮损处可见针尖大小咬痕,自觉瘙痒,严重程度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认为传统上的“丘疹样荨麻疹”就是节肢动物叮咬后发生的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从病因学上应属于虫咬皮炎。损伤的皮肤易继发细菌等感染。
螨虫为肉眼刚能见到的微小昆虫。农民收割谷物时被蒲螨叮咬皮肤所致的皮炎称谷痒症(grain itch),而粉螨及尘螨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而不吸血液,其致病机制为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碎屑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蚊属昆虫纲双翅目,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只有雌蚊才叮人吸血。人体表的水分、温度、二氧化碳、雌激素以及汗液中的乳酸都能吸引蚊虫。
蠓属双翅目蠓科,成虫体长1~3mm,因黑色或深褐色俗称“墨蚊”,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处,仅雌蠓吸血,在白昼、黎明或黄昏成群活动。
臭虫属昆虫纲异翅亚目臭虫科,白天躲在床缝或床垫、枕头、被褥、帐角、地板缝等处,夜晚爬到人皮肤上吸血。臭虫在吸血时无疼痛感,往往起床后才发现内衣或床单上有血迹。
跳蚤体较小而扁平,有刺吸式口器,后腿较长,有超常跳跃能力,可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最常见的叮人跳蚤是猫蚤和狗蚤,此外还有人蚤、鼠蚤和鸡蚤等。
蜂种类很多,常见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等,其尾部毒刺蜇入皮肤而致病。蜂毒含有组胺、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及含有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分子物质等。
蜱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分硬蜱和软蜱,为人、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常栖居于野外及动物巢穴处。蜱生活史分卵、幼虫、稚虫(若虫)、成虫4个时期,不仅叮咬动物和人皮肤吸吮血液,又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等的传播媒介,引起多种蜱媒疾病。蜱可在体表停留一至数日,白天或夜间吸血时将蜇肢和口下板刺入宿主皮内,口器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并分泌抗凝剂及毒性物质注入皮内。
注意个人和职业防护,避免与宠物、家禽接触,野外穿长衣袖并扎紧袖口裤管等,可用含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含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对环境消毒。高敏人群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其内包括肾上腺素、注射器以及抗组胺药物等。
各种虫咬皮炎症状轻微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内服抗组胺药物;皮损泛发、过敏反应重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蜂蜇后应立即将毒刺拔除并挤出毒液,再用水冲洗,局部用冰块或冷湿敷;中毒严重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积极抢救。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将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或局麻药涂在蜱头部,待其自行松口后用镊子轻轻拉出并消毒伤口,若口器残存则需局麻后手术取出。继发细菌感染应局部或系统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