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rimary ulcer of the smal intestine
中文别名 :单纯性小肠溃疡;非特异性小肠溃疡
原发性小肠溃疡(primary ulcer of the small intestine)亦称之为单纯性小肠溃疡(simple ulcer of the small intestine)或非特异性小肠溃疡(nonspecific ulcer of the small intestine),一般系指原因不明的小肠溃疡,或者在病理上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的小肠溃疡。
自1795年Bailli第一次报告此病后,文献上陆续有少量病例报告,到1948年Evert等收集了130例,1963年Watson复习文献总例数已达170例。1964后Iindholmer等及Baker等发现小肠溃疡的发生与口服噻嗪类利尿剂及氯化钾有密切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美国曾组织了国内外440所医院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484例患者的分析,发现其中57%的患者曾接受过利尿剂或氯化钾的治疗,而氯化钾肠溶片是最常用的药物。
实验观察也表明,最小剂量的氯化钾(0.5~1.0g)就可引起典型的溃疡。从此服用氯化钾肠溶片可以引起小肠溃疡已被证实。有人称此种溃疡为氯化钾溃疡(potallium chloride ulcer),对于未服用氯化钾而出现的小肠溃疡的发病原因仍处于推测阶段。过去认为外伤、胃液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感染及小肠的胃黏膜异位等可能为发病原因。近年来又注意到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与本病的关系。总之,对本病的确切原因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原发性小肠溃疡位于空肠或回肠。好发部位为空肠近端或回肠远端。多为单发,亦有多发者。溃疡多位于肠系膜缘的对侧,可为圆形、卵圆形或线状,氯化钾溃疡则多为环状溃疡。溃疡的大小不等,直径可从0.5~4cm,以1~2cm者居多。溃疡的边缘多呈斜平,基底可覆盖以炎性肉芽组织,周围黏膜可有轻度水肿。在病理切片上,病变主要侵犯黏膜下层,除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外,还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结缔组织增生。除穿孔者外,一般不侵犯肌层及浆膜,但有时亦可在肌层看到程度不同的纤维化改变。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并发穿孔、出血或瘢痕收缩而形成梗阻。
对于已经发生并发症的小肠溃疡,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患部后,施行小肠对端吻合。是否需要腹腔引流或腹膜腔灌洗须视腹腔污染的程度而定。手术前后治疗与肠梗阻相同,需用胃肠减压,补充液体及电解质,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必要时给予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