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单纯性肾囊肿
单纯性肾囊肿
概述

单纯性肾囊肿是最常见的肾良性疾病,发病率在肾囊性疾病中居首位,可分为孤立性及多发性,常见于50岁以上成人而罕见于儿童,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约为2∶1。绝大多数为非遗传性疾病,仅极少数为遗传病,可能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囊肿可能是由肾小管憩室发展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憩室增加,所以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生率亦随之增加。

流行病学

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kidney cysts)是最常见的肾囊性疾病,发生于肾内或者肾脏表面的散发囊肿,多为椭圆形或者圆形,边界清楚,表面有扁平立方上皮覆盖,内含漏出液样或者淡黄色囊液。多为单侧单发,亦可有单侧多发,双侧发生则少见。有研究通过CT发现40岁以下发病率为20%,而60岁以上约为33%。50岁以上患者尸检发现肾囊肿占50%。

发病机制

单纯性肾囊肿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属于非遗传性先天性疾病。

肾囊肿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单纯性肾囊肿可出现于肾脏的各个部位,可见于肾皮质表浅部位,亦可位于皮质深层或髓质,但与肾盂肾盏不相通。囊肿一般多向肾表面生长,边缘光滑,轮廓清楚。当囊肿增至较大时往往会改变肾脏外形,并对邻近正常组织造成挤压。囊肿位于肾下极可能压迫输尿管上段,造成输尿管引流不畅,引起肾积水,甚至继发感染;囊肿继发感染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病理学

单纯性囊肿一般为单侧、单发,位于肾下极的皮质内,也有多发或多极性者,双侧发生很少见。囊肿一般孤立呈球形,囊壁很薄,内衬单层扁平上皮,外观呈淡蓝色,约95%含有清亮的琥珀色液体。偶可见囊壁钙化。约5%的囊肿含血性囊液,其中半数囊壁上可能有乳头状癌,应予重视。

单纯性肾囊肿好发于肾表面,但也可位于深部。当一囊肿位于深部时,其囊壁易与肾盂及肾盏的上皮内壁紧连,要将它们分开十分困难,但囊肿并不与肾盂相通。囊肿较大时可压迫邻近肾组织。镜检可发现囊壁有重度的纤维变性及玻璃变性,还可见到钙化区域,邻近肾组织也受压发生纤维变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单纯性肾囊肿发展缓慢,对肾功能常无明显影响,治疗趋于保守。

如囊肿直径<4cm,可定期随诊,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内部质地的变化。超声为首选方法。无肾实质或肾盂肾盏明显受压,无感染、恶变、高血压,或上述症状不明显时,即使囊肿较大,亦不主张手术,而采取定期随访。

当继发感染时,由于抗生素可穿透囊壁进入囊腔,可先采用抗生素治疗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失败无效时再考虑开放手术。

肾囊肿手术的主要目的为解除其对肾脏及其周围脏器的压迫,缓解肾功能损害。如囊肿直径>4cm,可于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囊液;用95%乙醇作为硬化剂注入囊内,但有可能被吸收而影响肾实质,若发生外溢亦可引起不良反应。四环素具有硬化和预防感染双重作用,不良反应小。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射硬化剂治疗的复发率可达30%~78%,但对于高龄患者,且囊肿位置适合穿刺,仍可作为一种治疗的选择,因为住院时间短,花费较少,并可避免全身麻醉及气腹建立后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损害。巨大囊肿(直径>8cm,囊液超过500ml),为降低日后囊肿复发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有条件者可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若证实囊壁癌变或同时伴发肾癌,则应尽快手术治疗。

随着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普及,因单纯性肾囊肿而行开放性手术的患者日益减少,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公认对患者创伤小、疗效确实,术后患者恢复快,已成为治疗有手术指征的单纯性肾囊肿的“金标准”方法。

若怀疑囊肿有恶性可能,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应做B超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甚至手术探查。

单纯性囊肿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囊肿对肾和全身的影响,并视囊肿的发展变化而定。大多数囊肿预后较好。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泌尿外科学(第3版),第3版,978-7-117-32627-8
实用泌尿外科学(第3版),第3版,978-7-117-27938-3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