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骨囊肿
骨囊肿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单纯性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真性骨囊肿;单房性骨囊肿

英文别名
simple bone cyst
概述

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又称单房性骨囊肿或孤立性骨囊肿,是好发于生长发育期儿童干骺端、内含清亮液体的囊性病变。多在5~15岁时被发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最好发的部位是肱骨近端和股骨近端。骨囊肿病因不明,病变的产生可能是对创伤的反应。最广为接受的病因理论是阻滞学说,即局部静脉梗阻导致骨内压力增高,继而造成反应性的骨吸收。囊液内含有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和IL-IB,这两种物质均可引起骨吸收。

骨囊肿的特点是年龄越小,囊肿越贴近骺板;随年龄增长,囊肿渐渐移向骨干。病变的活跃程度随年龄增大而渐趋于静止,约至15岁以后,病变多趋向静止。表1中所列出的因素有助于判断骨囊肿的活跃程度。

表1 骨囊肿活跃程度表

病理骨折经恰当的处理之后(通常为非手术疗法)可以愈合。当骨折在病变的潜伏期发生时,可以加快囊肿的自发骨化过程。有人报道了骨折愈合过程对囊肿的影响,73例骨囊肿病理骨折病例中,囊肿自愈13例,4例部分自愈,56例没有自愈,因此单纯骨囊肿发生病理骨折后约25%的病例自愈过程明显加快。

病因学

常见的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外伤有关,由于骨髓出血、骨吸收、液化而形成囊肿。

流行病学

常见的肿瘤样病变,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外伤有关,由于骨髓出血、骨吸收、液化而形成囊肿。好发于11~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男性较多见。发病部位多见于肱骨和股骨近端,国内中山医科大学报告的306例中,发生于肱骨和股骨近端者150例,约占全部的50%。Boserker(1968)报告的145例中,发生于肱骨和股骨近端者高达90%。临床上可出现肿胀、疼痛、自发性骨折等症状,发生于长管状骨的病变骨折率可高达74%。

病理学

在手术中,囊壁组织很容易从皮质壳上剥离下来。如果病变未发生过骨折,则可从囊腔内抽出稀薄的、淡黄色水样液体,比腱鞘囊肿内的液体稀薄得多,类似于关节液,但黏度不及关节液,其电解质成分与血管外体液成分相同。如果近期发生过骨折,囊液可能呈血色,甚至血性。皮质骨壳向囊腔内突出形成骨嵴,但极少形成能将空腔完全分开的间隔。

在活跃期,囊壁的内膜由一排几乎呈立方形的细胞构成,类似于滑膜细胞。如果以前发生过骨折,则在这些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到大量的含铁血黄素。在这层细胞和骨壁之间,由6~10个细胞厚度的间叶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其间散在多核巨细胞、嗜酸性纤维、少许慢性炎性细胞以及许多细小的毛细血管。囊壁组织的这种非特异性表现提示慢性修复过程,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在活跃期骨囊肿的膜和骨交界区可以见到破骨细胞,可以造成邻近骨的吸收和囊肿的膨胀。骨囊肿接近成熟时,囊壁组织变厚,由丰富的间叶细胞构成,内有毛细血管和慢性炎性细胞。成熟的静止期囊壁内常可见到透亮的裂隙,这是由于处理组织时,水溶性的胆固醇被去除所造成。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X线片

通常表现为骨干或干骺端的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内无结构,边界清楚,皮质变薄,周围有硬化环,病变一般位于髓腔的中心,延骨干纵轴发展,少有偏心性改变(图1)。囊肿多为单房,骨壁有时出现多个骨嵴,但并无真正分房。伴病理性骨折时,骨折片呈冰裂状,骨碎片常掉落入囊肿内,有人称之为“骨片陷落征”,骨折处可出现骨膜反应(图2)。

图1 肱骨骨囊肿

X线片示肱骨中上段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皮质变薄,周围有硬化环病变位于髓腔的中心,长轴平行于骨干长轴

图2 股骨上端骨囊肿并病理骨折

X线片示骨折片呈冰裂状,部分骨碎片掉落入囊肿内,呈“骨片陷落征”,骨折处未见骨膜反应

    2.CT表现

    病变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楚,周围可见骨质硬化,囊肿内一般呈水样密度。

    3.MRI表现

    囊肿内信号在T1WI呈中等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T2WI上在高信号的囊液和低信号的周围骨硬化之间可见中等信号的囊壁。若发生骨折囊内有出血或囊肿液蛋白含量高,可使T1缩短,在T1WI信号增高(图3)。

图3 肱骨骨囊肿

MRI冠状面T1WI(A)和横断面T1WI、T2WI(B)示囊肿在T1WI呈中等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由于单纯性骨囊肿具有自限性,因此对于无病理骨折风险的患者,可只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如果发生了病理骨折,在进行保守的非手术处理后,因为骨膜的功能是正常的,所以骨折可以很快愈合。约25%的患者(包括活跃期的儿童患者)骨折后病变也可以治愈。

有人研究发现活跃期囊液内PGE2水平升高,刺激破骨细胞破骨。甲泼尼龙注入后可以降低囊液内PGE2的水平,从而起到抑制破骨的作用。因此,若从囊肿的大小或部位判断,骨折风险较大或既往有反复骨折史、再骨折风险仍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行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处于活跃期的骨囊肿约50%可以治愈,可能需要2~3次注射,每次注射间隔2~3个月。其余50% 虽经多次注射仍存在。目前尚无法事先判断哪些患者可能对治疗有反应,哪些患者治疗无效。对于静止期的骨囊肿,治愈率可达85%。

手术治疗的指征为:①骨折风险大或反复骨折;②对不典型病例明确诊断;③矫正骨折后遗留的畸形。如果有手术治疗的指征,则手术时机最好等到静止期,因为活跃期的囊壁非常不规则,难以彻底刮除,复发率高达50%。如果为防止病理骨折,必须在活跃期手术,则首选填充异体骨。因为相对于自体骨而言,异体骨整合慢,不易被吸收。位于下肢且移位明显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手术复位、清除病灶、植骨、内固定或外固定。除刮除植骨这种手术方法以外,也有人使用空心镙钉持续减压、逆行弹性髓内针等方法治疗单纯性骨囊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报道的病例数较少。

随诊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第2版),第2版,978-7-117-23038-4
实用骨科学(第2版),第2版,978-7-117-22817-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