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infantile spasms
中文别名 :West综合征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又称为West综合征,其实两个术语又不完全相同,起病于3~12个月,高峰在4~6个月,90%在1岁内发病,23~60患儿在3~4岁演变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症状性、隐源性和特发性。特征性表现为癫痫性痉挛发作、脑电图高度失律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三联征。典型的痉挛性发作表现为成串短暂点头伴四肢屈曲或伸展样强直,多在刚睡醒出现,一串痉挛发作少则数下,多则数百下,一般每日均有发作。脑电图主要表现为间歇期高峰失律,即高波幅无节律慢波,伴大量多灶杂乱棘波、尖波发放,整个图形既没有正常结构,也没有典型的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为临床最常见的癫痫性脑病,总体预后不良。
婴儿痉挛不是一种独立疾病(entity),而是一种癫痫性脑病(A epileptogenic enceph alopathy),2/3有脑损伤,是由出生前、后(pre-,peri-,or postnatal)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常有脑发育因素诱因。文献报道有上百种病因可导致发病,诸如妊娠期子宫出血(uterine hemorrhage),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hypertensive syndrome,Riikonen.1979),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TORCHES),早产,低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胆红素脑病,脑损伤,新生儿急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接种(百日咳菌苗,1/100万),染色体畸形(Down syndrome,Charge syndrome)、基因突变(Menkes disease),脑、脑干发育障碍(Van Bogaert.1993),脑穿通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30%,结节性硬化,Wilson.1978),Sturge-Weber syndrome(Millichap.1962),脑积水,积水性无脑,多小脑回(polymicro gyria,Gastaut.1978),缺脑回(lissencephaly,Bordaier.1986),半侧巨脑(hemimegalen cephaly,Bobin.1989),局部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Chugani.1990),裂脑(schizencephaly),围生期感染,脑损伤,氨基酸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PKU),半乳糖代谢异常,维生素B6依赖症,新生儿HIE(15%,Aicardi.1978),低血糖,非酮性高血糖,胎儿疾病(fetopathies,Watanabe.1973),Aicardi syndrome(1987)等。特发性15%~40%。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并不与某种特定的病因有关系,而与遭受病因袭击时,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的易感性(susceptility)、脆弱性(vulnerability)有关,但致病基因尚未确定。7%~17%有癫痫、热性抽搐史。孕母有妊娠抑郁症,子女易有婴儿痉挛,但5%~10%妊娠、分娩正常。患儿病前50%发育正常。家族性发病罕见。
婴儿痉挛的发病机制不清,很多资料表明可能与下列某些因素有关。
1.首要前提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特定阶段,具有罹患婴儿痉挛的易感性。免疫抗体IgA,IgG缺乏学说还不肯定。
2.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通道由于受皮层痫灶,包括瘢痕、灰质异位、发育不良、血管异常、代谢异常、新生物等的不断激活而处于功能亢进状态,进而皮层兴奋性上调(up-regulate)而发作。
3.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stem)区域的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增生、海绵样变、髓鞘形成不良(dysmyelination)等,致婴儿痉挛患儿易于受到皮层异常活动的激活(activited),通过皮质-脑干-脊髓束造成躯体轴性强直性痉挛(via cortico-brainstem-spinal tract lead to somatoaxial tonic spasm),副神经受刺激而发生点头发作。
4.部分病例有脑干损害(如胆碱能区损害,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背缝、蓝斑处活性增加等)。脑干背缝-兰斑和背缝-海马通道5-HT能神经元,具有糖皮质类固醇受体(glycocorticosteroid-receptor)或结合点,因而能被糖皮质激素所调控(regulate-con trol)。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也可刺激发生群发点头发作。
5.癫痫患者的血清中,抗脑组织抗体的阳性率及滴度(titer)明显增加。普遍认为血脑屏障损伤是某些癫痫的病理基础,脑组织抗原进入血液,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脑组织抗体,抗脑组织抗体与脑细胞表面靶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使脑组织受到免疫损伤,引起大脑皮质异常放电,导致临床痉挛发生。
6.抗脑组织抗体有抗突触前膜或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作用,它们可通过影响乙酰胆碱的分泌,或使乙酰胆碱受体变性等机制而导致癫痫发作。
7.脑组织胶质细胞(glial cells)表面HLA抗原表达异常,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癫痫发病。
8.大脑内兴奋性氨基酸(EAA,如谷氨酸,门冬氨酸)增高;抑制性神经递质(IAA,如γ-氨基丁酸-GABA)减少,也可损害神经细胞,使兴奋性增高导致癫痫发作。
9.脑细胞膜离子通过障碍或基因突变,NMDA-受体表达过度,致Na、K-ATP酶减少,钠、钙离子内流,脑组织去极化,兴奋性增高,发生点燃(kindling,fire)效应而癫痫发作。
1.检查项目
脑电图(EEG)、结核菌素试验、血、尿常规、血生化、血沉、胸部X线片、心电图。
2.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
(1)结核菌素试验
1)目的: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常用参考指标,它是除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外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2)注意事项:①注射部位不能用手抓、擦,以免感染发炎,也不能涂抹任何药物和花露水、风油精、肥皂等等,以免影响结果判断。②试验后,在原地休息片刻无不适再离开,特别是过敏体质者要注意有无过敏反应。③密切观察试验后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曾患过重结核病者或过敏体质者,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浸润或溃疡,有的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一般能自行消退或自愈。④试验后72小时准时看反应结果,提前或推迟规定时间会影响结果判断的准确性。⑤如有活动的结核病灶时,不宜做此试验,以免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导致病情加重。
(2)胸部X线片
1)目的: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情况。
2)注意事项:①告知家长去除患儿身上的一切遮挡物。②除检查者外,其他人员不宜在检查室内久留。③如患儿不配合但需家长陪同时,家长应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3)脑电图
1)目的:确定发作类型,明确诊断。
2)注意事项:①对患儿家属进行此宣教,向患儿家属解释脑电图检查是无痛苦的,检查时应保持患儿心情平静,检查时间约4小时。②脑电图检查前一日晚清洗头发,并在检查前排空大小便。③患儿检查当日早晨需剥夺睡眠。如躁动、较小的患儿需检查携带镇静剂。④检查当日可进食,继续口服抗癫痫药。⑤告知家属剥夺睡眠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
1.抗癫痫药
(1)目的:控制癫痫发作。
(2)方法:口服、静脉滴注。
(3)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除有皮疹外,还有:血流系统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或贫血,对骨髓抑制。内脏系统为肝、肾功能的改变。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意识模糊、激动、情绪不稳定、健忘、共济失调、注意力不集中、眼球震颤、复视、疲劳。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4)注意事项
1)口服抗癫痫药应剂量准确,按时服药。
2)用药期间定时监测血药浓度,避免药物剂量不足导致发作控制不理想或过量引起中毒。
3)用药期间定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
4)告知患儿家属,不自行减量、停药。
5)用药期间定时复查,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2.激素类
促皮质素及醋酸泼尼松。
(1)目的:控制癫痫发作。
(2)方法:静脉输注(促皮质素)、口服 (醋酸泼尼松)。
(3)不良反应
1)长期使用可产生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库欣综合征、水钠潴留及失钾。
2)用药期间可发生致糖尿病作用、胃肠道反应及骨质疏松、痤疮及多毛。
3)长期使用促皮质素可使皮肤色素沉着,有时产生过敏反应。
(4)注意事项:①避免感染,病室定期通风,减少探视人数、时间,取得家长配合。注意患儿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征兆。②监测患儿血压,血压升高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③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波形图及心率,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减慢输液。④观察患儿有无低钾表现,如全身无力、疲乏、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每周复查一次电解质,并预防性给予枸橼酸钾口服。⑤运用激素治疗期间,患儿易烦躁哭闹,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⑥运用激素治疗期间,给予患儿钙剂补充。⑦观察患儿进食情况,应适当控制患儿进食量。
1.饮食指导 给予患儿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低糖饮食,并控制进食量。
2.向家长讲解激素副作用 (高血压、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低下等)及观察重点。
3.静脉激素治疗结束后改为口服激素治疗,必须遵医嘱移行减量,不可擅自停药及撤药。继续口服抗癫痫药。
4.定期复查 血生化、血药浓度、脑电图。
5.癫痫发作时的急救
(1)发作时应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坠床及跌倒。禁止强行按压患儿四肢。
(2)应有专人守护,解开患儿衣领,将头偏一侧,尽量清理口中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忌用勺子或硬物强行撬开患儿的上下臼齿,防止舌咬伤,预防意外的发生。
(3)若发作自行缓解,应安抚患儿,提供安静环境使患儿充分休息;若发作不缓解,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