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lacunar infarction

英文缩写
LACI
概述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ACI)是脑梗死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腔隙(lacu‐nar)—本来是个病理名称,按病理概念它是指单一的深穿动脉暂时或永久地闭塞导致一个有限的坏死区域。文献中很少报道临床放射病理之间的准确联系,只能在横切面上称为小的、深的梗死,假定这个区域是在一个单独的穿通动脉供血区域内。腔隙大多出现在豆状核或那些临床上没有表现或不被发现的地区;但如果在内囊、脑桥,这些上下行神经通路集中的地方,临床表现与解剖学上的小损害可有肯定联系。腔隙性脑梗死是专指由这些梗死灶引起的一种脑梗死临床类型。 

病因病理

脑穿通动脉多以直角从脑内主干动脉分出供应大脑半球深部白质、核团和脑干,这些动脉多为终末动脉,侧支循环差,当高血压致这些小动脉硬化、狭窄、血栓形成或脱落的栓子阻断其血流,引起其供血区的梗死,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多可显示最大直径小于1.5cm的小梗死灶。

在西方国家,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灶多由脂质透明样变引起的闭塞所致,常见的管径是<100μm。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灶最可能由小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径在400μm左右。

一些病例,特别是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可能由于穿通动脉被邻近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所阻塞,心源性栓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单纯根据腔隙综合征(LACS)不能分辨闭塞的动脉是前循环还是后循环(以往多认为在前循环)。小的深梗死是某些脑干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常为纯运动性轻偏瘫加上单一脑神经损害或眼球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MRI表现:腔隙性脑梗死灶是指直径为2~20mm的梗死灶,多数为2~10mm,可多发。MRI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较小时T2FLAIR可仅显示为斑点状的高信号。病变随时间的信号变化规律与以上所介绍梗死灶一致。起病6小时内的病灶仅DWI可以发现,T1WI、T2WI多无阳性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T1WI信号逐渐减低,T2WI信号升高,至慢性期梗死灶软化,形成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图1)。

图1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A~C可见左侧基底节区类圆形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多数病情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就能恢复良好。必要时可针对病因及症状作相应处理,应避免溶栓、过度脱水、降血压过猛等不适当治疗。恢复期后要确定血压控制方案:高血压可诱发脑出血,过低血压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复发。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脑卒中,第2版,978-7-117-16425-2
脑血管疾病,第1版,978-7-117-04953-7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