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中文别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英文缩写
WM
英文别名
primary macroglobulinemia
概述

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WM)为LPL伴骨髓侵犯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血症,是LPL的主要亚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近年发现两种基因突变可能与发病有关。

1.MYD88L256P突变

存在于约90%的LPL/WM患者,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及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存活。

2.CXCR4基因突变

CXCR4基因在30%的LPL/WM患者中发生C-末端突变,类似“疣、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感染及先天性髓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warts,hypogammaglobinemia,infections and myelokathexis syndrome,WHIM综合征),故称WHIM突变。该突变通过CXCR4基因的配体SDF1-a调节CXCR4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

流行病学

LPL/WM约占血液系统肿瘤1%,美国发病率约每年0.33/10万。好发于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51∶1。亚洲国家发病率约为美国的1/10。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血液及生化

约40%患者诊断时中度贫血,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较少见。LDH一般不升高。大部分患者可检测到单克隆IgM血症。游离轻链在LPL/WM中的价值尚未得以验证。

(二)骨髓

骨髓涂片以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骨髓活检可见淋巴样细胞结节样或弥漫性间质浸润,成熟浆细胞比例增高。

(三)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表达全B抗原CD19、CD20、CD22、CD79a及FMC-7,单克隆膜表面Ig,很少表达CD10、CD5及CD23。

(四)遗传学异常

尚未发现特征性遗传学改变,FISH检测超半数病例有6q-。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目前LPL/WM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无症状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观察等待。

(一)治疗指征及疗效评价

临床指征:反复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高黏滞血症;有症状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超过5cm;有症状的肝脾大或器官肿大、浸润;与WM相关的周围神经症状。实验室指征:有症状的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血症;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WM相关的周围神经病或淀粉样变;血红蛋白≤100g/L或血小板<100×109/L。LPL/WM疗效评价主要采用第六届国际WM工作组制定的疗效标准。

(二)血浆置换

适应证:有症状的高黏滞血症、严重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血症;IgM≥40g/L的患者在应用利妥昔单抗前可预防性血浆置换。

(三)药物治疗

1.利妥昔单抗为基础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无骨髓抑制及干细胞毒性,尤其适合血细胞减少的LPL/WM患者,但单药疗效欠佳(30%反应率)。血细胞减少及伴周围神经病或脏器肿大的患者一线推荐DRC方案(地塞米松、利妥昔单抗及环磷酰胺);替代方案可选择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存在IgM短期内进一步增高的风险,若基线IgM≥40g/L可预防性血浆置换;或待治疗使IgM降低后再加用本药。

2.蛋白酶体抑制剂为基础

硼替佐米可快速降低IgM,在有症状的高黏血症、冷球蛋白血症及冷凝集素血症患者中,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有较大优势。BDR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及利妥昔单抗),2~3个月反应率达66%~83%。二代制剂卡非佐米神经毒性较硼替佐米轻,可作为减少神经毒性的替代选择。

3.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IB)

LPL中超过90%患者存在MYD88 L265P突变,通过BTK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在MYD88L265PCXCR4WT患者中IB的总反应率为100%。

4.核苷类似物

氟达拉滨及克拉屈滨单药治疗WM有良好的反应率,无法耐受联合化疗的老年患者,可予氟达拉滨单药治疗。但因增加组织学转化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风险,在年轻患者中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其他

沙利度胺及来那度胺分别因神经及骨髓毒性,限制了其在WM中应用。

(四)移植

在化疗敏感的复发患者中,低中危患者可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高危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