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denocarcinoma
膀胱腺癌(adenocarcinoma)是少见的肿瘤,在尿路肿瘤中,腺癌可以单独发生于膀胱,也可以与其他种类的肿瘤混合发生,如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者癌肉瘤,纯膀胱腺癌约占膀胱上皮癌的2%,生物学行为较特殊,有明显的浸润性、弥漫性和转移性,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根据组织来源膀胱腺癌可分为5种类型:①起源于膀胱的原发性腺癌;②脐尿管腺癌;③印戒细胞癌;④转移性腺癌;⑤与移行细胞混合的腺癌。
腺癌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活检,B超、CT及MRI等检查可显示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及临床分期,特别是对脐尿管腺癌,当肿瘤未侵及膀胱黏膜时,膀胱镜检可无异常发现。
多见于男性,可能因移行上皮腺性化生引起,常伴有腺性膀胱炎,并可见Von Brunn细胞巢,在膀胱腺癌组织病理中可见到分化较好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并呈不规则腺腔样排列,也可见癌细胞不成腺腔,而成不规则团块。长期的慢性刺激、梗阻及膀胱外翻则是引起化生的常见原因。血吸虫感染也是腺癌发生原因之一,在血吸虫流行地区膀胱腺癌约占膀胱癌的10%。
膀胱腺癌主要症状有血尿、尿痛、膀胱刺激症状、黏液尿。原发性膀胱腺癌发生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侧壁,病变进展较快,多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原发性腺癌的患者伴有腺性膀胱炎比原位癌更常见。
临床就诊时大多数已属局部晚期,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提高疗效。经尿道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差。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对于进展期和已有转移的腺癌可以考虑化疗,一般采用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MVAC方案化疗无效。
可能与脐尿管上皮增生及其内覆移行上皮腺性化生有关,占膀胱腺癌的20%~39%。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耻骨上的肿块伴有血尿,好发于50~60岁,多见于女性,也可以发生于年轻的群体。脐尿管腺癌只发生在膀胱顶部前壁,膀胱黏膜无腺性膀胱炎和囊性膀胱炎及肠上皮化生,肿瘤集中于膀胱壁,即肌间或更深层,而非黏膜层,可见脐尿管残留。脐尿管腺癌可浸润到膀胱壁深层、脐、Retzius间隙及前腹壁。在MRI的矢状位成像上,肿瘤的范围清晰可见。
脐尿管腺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包括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不佳。近年来脐尿管腺癌采用的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受到重视,手术应尽可能地整块切除膀胱顶、脐尿管和脐,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膜及弓状线。术后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一般在术后2年内发生。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肺、肝和盆腔淋巴结。脐尿管腺癌诊断时往往分期较高,有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脐尿管腺癌的预后比非脐尿管腺癌差。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的经验:边缘阴性与否和淋巴结情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总体5年生存率为40%,平均生存46个月。
非常少见,发病年龄和性别差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相似,通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表现也与移行细胞癌相似,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它可以发生于膀胱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膀胱三角区和后壁。膀胱镜检查:黏膜常见水肿,部分病例表面呈溃疡状,但有时通过膀胱镜检查并不能发现癌的病变。多数呈弥漫性纤维化和皮革样膀胱壁增厚。肿瘤常常侵及周围软组织。显微镜下见大量印戒状癌细胞弥漫浸润,癌细胞中等大小,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淡染,核偏位,呈印戒状。特殊染色:AB/PAS(+);免疫表型:CK(AE1/AE3)、CK7、CK20、CEA、EMA等上皮性标志物均阳性。电镜观察,癌细胞内有大量圆形黏液颗粒,中等电子密度,黏液多糖物质呈细颗粒状态。
其组织学起源不详,有文献报道20%的膀胱印戒细胞癌来自脐尿管残存上皮,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化生的尿路上皮,常与长期局部刺激有关。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专指几乎全部由印戒细胞组成,或由具有细胞内黏液,无丰富细胞外黏液的分化较差的圆形细胞组成的肿瘤。在诊断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时,必须排除直肠癌或前列腺癌的直接浸润,以及胃癌、卵巢黏液性癌等肿瘤的转移。
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浸润性非常强,常常广泛浸润周围软组织,病程进展快,预后差,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仅靠手术切除不可能治愈,半数病例在诊断1年内死亡。
是最常见的膀胱腺癌,原发病灶包括来自直肠、胃、子宫内膜、乳腺、前列腺和卵巢。治疗上采用以处理原发病为主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