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英文缩写
CRVO
概述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好发于老年人。在比较年轻的患者中,可能主要是由于一些产生视盘肿胀、视神经肿胀,静脉压力继发性增高的疾病所致。而在老年患者中,眼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主要原因是筛板水平或者筛板后血栓性栓塞。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静脉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该静脉引流区内动脉流动迟缓。静脉阻塞所引起的视野缺失、视网膜损害,主要取决于其出现的速度、阻塞的程度、及有没有侧支循环使静脉血液回流。

病因学

1.动脉硬化

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的动脉和静脉伴行,在筛板区及动静脉交叉部位两者相贴有共同的外膜。当动脉发生硬化时,必然波及静脉,使静脉受压,管腔逐渐不规则狭窄而导致阻塞,这是40岁以上人群发生主干和分支静脉阻塞的主要原因。

2.静脉炎症

某些炎性疾病如结核、流行性感冒等,眼部动静脉可受到影响而发生炎症,导致血管管腔内膜粗糙而继发血栓闭塞管腔。40岁以下的青年人常由血管炎症引起。

3.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浆和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成分改变等均可发生凝血,促进血栓形成,成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如头部外伤、眼压增高或血压下降、心理情绪波动及口服避孕药等。动脉充盈不足曾认为是静脉阻塞的重要因素,但也有实验证明这是静脉阻塞的后果。

流行病学

本病较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David发现人群中小于64岁者其发病率为0.93%,大于65岁者为5.36%。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的改变,青年人也可发生。男女均可发病。常为单眼受累,左右眼无差异。双眼发病者少,约占2.2%~14%。

类型

关于本病的分类和分型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实践,大多数学者同意Hayreh的分型,但尚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阻塞部位分为三种: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②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③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根据阻塞程度分为两种:①缺血型;②非缺血型。

Hayreh将本病分为6种:①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②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③缺血性半侧静脉阻塞;④非缺血性半侧静脉阻塞;⑤主干分支静脉阻塞;⑥黄斑分支静脉阻塞。他根据4种功能性检测:视力、视野、相对传入瞳孔反应缺陷(relativeafferent pupilary defect,RAPD)和视网膜电图(ERG)和两种形态学检测: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进行鉴别,概括见表1。

表1 视网膜阻塞缺血型和非缺血型鉴别

一、部分或者不完全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眼底可见轻微静脉迂曲扩张、散在的视网膜出血、患者常常有轻微的一过性视物模糊(图1)。

图1 不完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彩色眼底像

造影中静脉充盈可以轻微迟缓,少量出血引起的荧光遮蔽,不伴有血管渗漏、小血管扩张、无灌注区或者新生血管(图1)。

图2 不完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FFA图像

视盘边界尚可,血管迂曲较轻,后期静脉血管壁染不明显,未见黄斑区荧光渗漏

二、轻度到中度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眼底改变介于不完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严重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之间(图3)。

图3 中度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彩色眼底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和视盘轻度到中度水肿;仅有少量或者没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是这些患者的特点(图4)。

图4 中度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FFA图像

静脉阻塞导致回流障碍,根据阻塞的程度不同引起血管内皮破坏,引起液体渗出增多,超过色素上皮细胞的排水功能时,可以引起液体在视网膜内的积存,位于黄斑区时引起黄斑囊样水肿

三、严重的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眼底大量火焰状出血、静脉迂曲怒张、多个棉絮斑、黄斑区高度水肿、多量的渗出(图8)。

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见广泛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图9)。

有些患者经过较为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出血、渗出逐渐消退,黄斑区如果没有严重损害,视力也有一定恢复。此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于了解眼底缺血的情况非常必要。

只有依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才能明确无误地区别缺血型CRVO与非缺血型CRVO,非缺血型可向缺血型转化。

图8 重度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彩色眼底像

视网膜高度水肿、多量硬渗,静脉迂曲明显

图9 重度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FFA图像

可见广泛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本病目前仍为难治之症,一般采用综合治疗,中西医两种方法。

1.西药及其他处理

(1)纤溶制剂治疗:此类药物作用为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及纤溶酶。其中链激酶对眼毒性较大,可能起剧烈虹膜炎和继发青光眼,故临床很少应用。

1)尿激酶:此药比较安全,无抗原性,疗效较好。一般为静脉滴入,每次剂量为5000~20000单位,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维持用药量常用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5000单位。结膜下注射和球后注射常用剂量每次500~1000单位,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对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改用生理盐水溶药。

2)纤维蛋白溶酶:每次用50000单位加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250ml静脉滴入,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其副作用为震颤与发热。抗凝疗法,由于副作用较大临床少用。

(2)激素:激素可减轻视网膜水肿如黄斑区水肿,适用于淤滞型静脉阻塞。尤其对青年性血管炎性静脉阻塞有明显作用。

(3)激光治疗:适用于出血型静脉阻塞,尤其对青年性静脉阻塞效果好(炎性静脉阻塞),常用药有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或球后注射,促进炎症消退。

2.中药及其他疗法

(1)肝火上炎:主要症状见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肝气横逆或郁结,久则化火,迫血妄行等,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受,多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

治法:清泻肝火、凉血。

方药:用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旱连草、生地、牡丹皮、防风、荆芥、郁金、丹参、川芎、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麦冬。

(2)阴虚火旺:主要症状为眼底出血多为分支静脉阻塞引起,全身症状可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知母、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麦冬、玄参、白茅根、旱连草、石斛、黄柏。

来源
实用眼科学,第3版,978-7-117-12208-5
中西医结合眼科临证心悟,第1版,978-7-117-14411-7
同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手册,第1版,978-7-117-18563-9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