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发病率以周围神经检查判断为47%之多。
(一)发病率及患病率
DPN是各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90%,男女发病率相同。DPN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及糖尿病病情加重增高。我国DPN患病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成正相关,高龄、糖尿病病程长、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视网膜病变是DPN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发病后5年内远端感觉神经病发病率为4%,20年后为20%。美国一项大型研究表明,47%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周围神经病,初次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约7.5%已患有DPN,半数以上患者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distal symmetrical polyneuropathy,DSP),其余为腕管综合征(14%~30%)、神经丛神经根病和脑神经病等。比利时的一项4400例患者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与DPN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DPN发病率在20~39岁患者为5%,70~79岁患者为44.2%;初级保健医生应对本病有高度认识,并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1996年已经上升至3.2%,北京等发达地区患病率高于5.0%。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已达400万,2型糖尿病患者近4000万人。
(二)死亡率及致残率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及并发症高。DPN部位反复创伤可引起皮肤破损、溃疡和感染,导致截肢或死亡。老年人DPN致残率高,美国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者占所有非外伤性截肢的一半,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高达10%。我国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0.9%~1.7%,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肢端坏疽达2.8%~14.5%。
DPN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轴突变性与节段性脱髓鞘并存,伴明显髓鞘再生和无髓纤维增生。轴突变性和脱髓鞘均呈逆死性(dyingback)改变,可见多发性节段性髓鞘脱失,肥大性神经病(hypertrophic neu‐ropathy)的病理特点是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DPN的血管病变可见神经外膜及内膜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伴单核细胞浸润。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程愈长,基底膜增厚愈明显。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尚无特效治疗。治疗主要包括血糖控制、足部护理和疼痛控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有助于减轻相关疼痛,如阿米替林逐渐缓慢加量达150mg/d,或考虑抗惊厥药物(普瑞巴林、卡马西平等)治疗,不建议使用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还可用抗氧化、营养神经等治疗:口服α-硫辛酸,每日1200mg,治疗2年,改善症状;肌醇2~3g/d,服用4~6个月;甲基维生素B12 1500μg/d,服用3~6个月;神经节苷脂40mg/d,肌内注射,每周5天,共6周。
DPN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持续偏高或波动较大,发现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暗示可能已经存在DPN。临床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病史大于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均应筛查DPN,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控制好血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确诊DPN的患者应早期予以药物治疗。对于足部出现胼胝或存在感觉减退的患者,更应指导其保护双足的方法,避免出现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