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llergic asthma

中文别名 :变应性哮喘;外源性哮喘

概述

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是一种较顽固性的疾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前兆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症状。由于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多数人缺乏相关知识,往往在早期忽视治疗或被误诊。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1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中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病因学

1.吸入物

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特异性包括尘螨、花粉、真菌和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包括硫酸、二氧化硫和氯氨等。职业性哮喘的特异性吸入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邻苯二甲酸酐、乙二胺、青霉素、蛋白酶、淀粉酶、蚕丝、动物皮屑和排泄物等。

2.感染

哮喘的形成和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在哮喘患者中,可存在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IgE,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哮喘。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有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干扰素、IL-1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增多。在乳儿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表现为哮喘症状者也很多。

3.食物

(1)海产品及水产品

许多鱼类、虾类、蟹类、贝类和蚌类等均可诱发呼吸道症状。鳟鱼、蛙鱼和鲐鱼等鱼肉极易诱发过敏症状;虾、蟹、牡蛎等甲壳纲海产品和鱿鱼、墨鱼等也含有较高的变应原成分,这些食物的变应原通常耐热,熟食也常常诱发过敏,特别是食用不新鲜的海产品可使过敏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2)奶及奶制品

牛奶及奶制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也是诱发婴幼儿哮喘的最常见变应原。牛奶中含有甲种乳白蛋白、乙种乳白蛋白和酪蛋白等成分,其中甲种乳白蛋白是所有牛奶成分中变应原性最强的变应原成分,虽然这种蛋白经热处理后,其变应原性可明显减弱,但对于高度牛奶过敏的患者仍然可以诱发较为严重的症状。

(3)鸡蛋

鸡蛋以及蛋制品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患者的过敏,以婴幼儿的过敏率最高,蛋清中的卵白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变应原成分,蛋黄则很少诱发过敏。

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病原学

病原体包括病毒和支原体两种。

1.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5岁以下小儿因此而诱发的哮喘达30%~42%,婴幼儿达90%。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较常见。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致病作用最强,婴幼儿阶段因该病毒感染曾入院治疗的患儿,约38%可在7岁时发展为哮喘,而对照组仅2%。病毒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是:

(1)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通过IgE介导释放炎症介质,引发哮喘。

(2)降低气道β受体功能,增加胆碱能神经的敏感性。

(3)损伤呼吸道上皮组织,暴露感觉神经末梢,激活上皮细胞,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每次感染后的气道高反应性可持续6~8周,造成反复咳嗽;上皮细胞受损后,引起黏膜通透性增高,变应原更易渗入。

(4)呼吸道合胞病毒可提高T细胞亚群的神经激肽受体的表达水平。

2.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引发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1)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产生特异性IgE;反复感染,导致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效价越来越高;再通过IgE介导而释放“炎性戒指”(作用机制同病毒感染),引起哮喘发作。

(2)感染引起气道高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气道壁传入神经暴露,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形成气道高反应性。

(3)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气道完整性受破坏,T淋巴细胞被激活,可起到募集炎性细胞(尤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作用。

流行病学

过敏性哮喘有以下流行规律:

1.患病率有显著地区差异

南太平洋国家患病率最高,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儿童哮喘累计患病率分别高达19.3%和34.0%。美国为5.4%。同属亚洲的不同国家患病率不同,如我国(2000)儿童患病率1.5%,而印度超过5.0%。差异主要因地理‐生态环境、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患病率高的国家通常温度高、湿度大,适宜螨、真菌等变应原生长。我国不同地区患病率的差异也与地理因素有关。气温高、湿度较大的重庆、上海患病率属全国较高水平,约为3.3%;海拔高、温差大、干燥的拉萨、乌鲁木齐、包头等地分别仅0.52%、0.61%和0.66%。

2.有明显种族差异

美国西班牙裔儿童哮喘患病率显著高于黑、白人儿童;黑人儿童又比白人高1.5倍。生活在洛杉矶的黑人儿童患病率15.8%,而同地区亚裔儿童为6.0%,拉丁裔仅3.9%。在我国宁夏,回族儿童患病率仅0.61%,而土家族达1.46%,汉族为0.79%,维吾尔族为0.86%。种族差异原因迄今未明。

3.年龄‐性别差异

2000年一项有16国(包括我国)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表明,儿童期哮喘患病率男孩高于女孩,青春期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6岁哮喘患病率最高;3岁内起病者占70%;进入学龄期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婴幼儿和学龄前期是哮喘的重点防治阶段。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支气管激发试验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评价患者气道反应性的检查。目前临床上采用非特异性激发试验,以吸入组织胺、乙酰甲胆碱、高渗盐水等方式激发,通常以使FEV1下降20%的累积吸入激发剂量 (PD20 FEV1)或浓度 (PC20 FEV1)来表示。

2.支气管舒张试验

可逆性气道阻塞是哮喘的特征之一,支气管舒张试验是评价气道阻塞可逆程度的检查。用定量气雾剂 (MDI)吸入沙丁胺醇200μg或特布他林500μg,或使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水溶液,剂量为2.5~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15分钟EFV1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增加12%以上为阳性,适用于发作期,FEV1<70%正常预计值的患者,详见第4章。

3.呼气峰流速 (PEF)变异率监测

包括日变异率及周变异率监测。清晨6~8时及晚上6~8时测定PEF,日变异率={(高值-低值)/[(高值+低值)×1/2]}×100%。每日清晨及晚上测定PEF,连续测定1周,周变异率={(最高值-最低值)/[(最高值+最低值)×1/2]}×100%,周变异率较日变异率更可靠。PEF变异率≥13%是支持哮喘的有力证据。

4.其他检查

肺通气功能、血气分析、胸部X线等有助于了解哮喘严重程度及有否合并肺不张、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存在。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皮肤变应原试验及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检测也有辅助诊断意义。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原则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①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抗炎、平喘;②缓解期:长期控制症状、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自我保健。

2.目的

①尽可能控制消除哮喘症状(包括夜间症状);②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甚至不发作;③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④能参加正常工作,包括体育锻炼;⑤β2-受体激动剂用量最少,乃至不用;⑥所用药物副作用减至最少程度;⑦预防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

3.长期治疗方案

诊断明确,分期清楚,掌握病情分度,施以阶梯治疗。每1~3个月审核一次治疗方案,如症状已被控制达3个月之久,可降级治疗。如果症状没被控制,要立即升级治疗。但首先应审核用药技术和用药情况。

4.治疗药物

抗炎药有丙酸倍氯松、布地奈德(丁地去炎松)、丙酸氟替卡松、泼尼松、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支气管扩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沙莫特罗、福莫特罗和茶碱类以及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特异性免疫治疗;抗过敏治疗如酮替芬;免疫调节和中药治疗。最好的给药(抗炎药、支气管扩张剂)方法是吸入治疗,因为吸入治疗的投药量仅是非吸入疗法的1/5000~1/1000,其疗效确切,副作用甚微。

患者教育

哮喘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不仅应针对儿童和家长,还应针对周围相关人群。家长的作用极为关键。他们实际上是儿童健康教育的第一受众;孩子年龄越小其角色作用越明显。

1.宣传教育内容

可包括:

(1)哮喘的症状和主要表现。

(2)哮喘的病因和各种诱发因素,如何主动寻找这些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3)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规律及相应处置方法。

(4)怎样进行日常自我监测,如掌握呼气峰速仪(PEFR)的测定方法及判断,学会记录哮喘日记。一般患儿每日清晨起床后、晚餐前各测1次PEFR,记录并绘成曲线。曲线平稳,表示病情稳定;治疗后曲线上升,表示病情好转;曲线突然下降并排除误差因素后,预示哮喘即将发作或已经发作,应及时就医,尽早应用或调整药物,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5)了解各种长期控制及快速缓解的药物的特点、方法(尤其吸入技术)及不良反应的预防。

(6)哮喘加重的征象、应急措施和急诊指征。

(7)怎样针对长期治疗而导致的副作用(如激素药物)采取措施等。

通过这些知识宣传教育,调动家长和患儿对哮喘防治的信心、治疗依从性和主观能动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可针对具体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

(1)医患(亲属)共同制订治疗方案,进行咨询指导。

(2)通过座谈、交流会、讲座、夏(冬)令营、联谊会等,集中系统进行教育和训练。

(3)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科普杂志、书籍等传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反复强化等原则。对儿童患者,最好结合娱乐、竞赛、郊游等活动形式,讲究实效。对社区医护人员、校医的哮喘教育也不容忽视,宜结合对患儿的日常管理进行。研究证实,健康教育治疗组的急诊次数、住院次数、肺功能变化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局限于门诊治疗的对照组患儿及家长因缺乏系统的防治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特别是经短期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者,常因此中断治疗;有的则因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还有的因操作错误导致疗效不佳。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1.三级预防网络

WHO《全球哮喘防治倡议》(2004)修订本,明确提出以下预防哮喘的三级防治体系。

(1)早期干预

避免接触可致敏的物质;消除一切尚未导致哮喘发生的高危致病因素。从母孕期入手,重视妊娠环境。

(2)二级预防

对已患有变应性疾病“初发”病变的儿童,应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患特应性皮炎、变应性鼻炎者积极预防,警惕病情演变和并发哮喘。

(3)三级预防

防止哮喘加重和发生后遗症。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建议:①螨过敏者宜迁居干燥、寒带地区。②成人重症患者宜改换职业,脱离高易感环境。③早期吸入皮质激素并长期使用,实现临床痊愈。④避免哮喘发展为气道重塑的不可逆状态。

2.生活环境预防措施

夫妻双方若都有特应性家族史者宜提前有思想准备。其子女若出现频繁咳嗽,或伴喘息的哮喘早期症状,应及早防治,以利于早期控制。其次,应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与变应原接触,如:

(1)减少室内尘螨数量。如采用防螨织品制作床上用品,或将床褥、枕头、棉被装入不渗透螨的封套,阻止尘螨从外界获得水分和食物,减少它与人体的接触机会。

(2)经常用热水(55~60℃)洗涤被褥、床单、毛毯和其他床上用品;在阳光下暴晒或用烘干机烤干。

(3)移去地毯,尤其是卧室地毯。尽量使用塑料、皮革或不着色木材制成的家具,家具不用纤维填充;家居装饰品中尽量不用易导致螨虫留存的物品。用易清洁的面料制成窗帘。可用带滤网的吸尘器来清除地毯上的尘螨。不过,该吸尘器对埋藏在毛毯纤维内的尘螨效果不佳;最可靠的办法是不用地毯。

(4)尽量不让易感儿童玩带绒毛的玩具。幼儿园应定期清洗这类玩具(先冷冻再用水煮沸)。

(5)保持空调器的清洁;使用去湿器使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以下。空调器还能过滤大量真菌孢子。但需经常清洗,以防其反而成为真菌的孳生地。

(6)消灭蟑螂。定期清洁房间,用喷雾杀虫剂杀灭蟑螂。喷射杀虫剂时让患儿远离,以免吸入带刺激性的气雾剂而诱发哮喘。

(7)清除真菌。易受潮的房间宜勤打扫,丢弃发霉物品,降低室内湿度。

(8)忌养猫狗等宠物。万不得已时也不能留其住在卧室;每周清洁洗澡,尽量保持洗澡场所干燥。

(9)严格控制烟草、煤球和木柴烟雾、芳香类化合物等。家庭禁烟,避免儿童被动吸烟。厨房应装排油烟机,经常维修燃烧设备,木材、煤烧火炉远离卧室。

(10)尽量避免与室外变应原、污染物等接触。如在空气中飘扬花粉、真菌孢子的春季尽量少开门窗;有条件者用空调或空气过滤器,减少变应原吸入。

(11)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患儿应减少季节交替期的户外活动。

(12)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

(13)避免与灰尘、浓烟和油漆接触,在洁净的室内生活;若环境中污染空气持续存在或加重时,要暂时离开。

(14)外出前先吸短效支气管舒张剂,预防哮喘发作。

(15)预防食物过敏,尤其针对幼儿,如:不食含亚硝酸盐类防腐剂的食物;少食或不食经黄色染料处理的食物或冷饮;对从未食用过的食物(如腰果、某些海鲜)开始应慎用。牛奶过敏可通过延长牛奶煮费时间(使蛋白变性)、逐步加量等方式以减轻过敏性。长期避免禁食过敏性食物可使患儿伴随年龄的增长,对这些食物的敏感性减弱或消失;一般数月至数年可获得对该食物的耐受性。

3.生活规律,适度锻炼

生活制度规律是对哮喘过敏儿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季节交替或传染病流行期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注意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寒冷季节选穿高领衫,用鼻呼吸。减少或避免接触香水。减少剧烈活动不等于忽视体育锻炼;相反,适宜、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降低特异性体质因素。哮喘缓解期不需避免体力活动。痊愈前尽量减少干冷环境下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尤其竞技性比赛。鼓励在夏季中午阳光下游泳,每次30~60分钟为宜,循序渐进。

4.药物预防

应从以下三条途径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1)为达到消除变应原的目的,对易感者严格禁止使用可直接导致哮喘发作的β受体阻滞剂、非甾体类药物等药物。

(2)日常预防。可使用“预防性平喘药”,有保护炎性细胞膜、拮抗炎症介质的作用。这些药平喘作用起效慢,作用弱,不适于急性发作期治疗,而主要用于预防哮喘发作。首选皮质激素(最有效),其次是色甘酸钠、奈多罗米等。一些第二代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如酮替芬、特非那定、西替利嗪、美喹他嗪等用于哮喘预防,效果更好,且嗜睡等不良反应较弱。最新推出的抗组胺类药物如左卡巴斯汀、苯磺酸贝托、斯定、去甲阿司咪等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将它们和诸如抗白三烯药物、IgE抗体拮抗剂、其他炎症介质受体拮抗剂、细胞因子拮抗剂等主要用于防治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共同使用,可显著减少、阻止哮喘发作。

(3)剧烈运动时预防性用药。年龄较大的儿童少年经常需面对环境压力和需求,参加较剧烈的体力活动。例如,有哮喘发作史的儿童打篮球,事先可在医师指导下,让他先吸入速效β、长效β受体激动剂、色甘酸钠、抗白三烯药物等,防止剧烈活动过程中的哮喘发作。

来源
哮喘诊疗手册,第1版,978-7-117-13070-7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1版,978-7-117-23909-7
哮喘手册(第3版),第3版,978-7-117-23053-7
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第2版,978-7-117-13116-2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