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ute testis
急性睾丸炎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睾丸急性炎性病变,可分为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和急性腮腺炎性睾丸炎。
睾丸炎常发生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摘除术后及长期留置尿管,也可继发于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途径包括:
1.血行感染
由体内某一感染灶经血流感染睾丸。但通常情况下,由于睾丸血运丰富、抵抗力较强,此种感染途径较为少见。
2.直接感染
后尿道的感染经输精管和附睾传入睾丸。
3.淋巴感染
下尿路及外生殖器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管波及睾丸。
细菌感染时,睾丸实质的炎性肿胀由于受到致密坚韧的睾丸白膜的限制,睾丸内张力明显增高使睾丸血供受损,一方面致使生精小管上皮受损,另一方面促进了睾丸脓肿的形成和继发性睾丸萎缩。Leydig细胞比生精小管对损伤有更强的耐受力,感染控制或损害解除后,睾丸可能萎缩,生精功能通常被损害或丧失,但内分泌功能仍有可能保存。
急性病毒性睾丸炎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症状。最常见的是腮腺炎病毒,也可由柯萨奇病毒、虫媒病毒引起,且常同时伴有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病毒性睾丸炎则一般在流行性腮腺炎起病后3~4天出现。
睾丸炎急性期,睾丸充血、肿大、张力增高;切开睾丸,组织学观察有多处局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生精小管炎性出血、坏死。如病情严重,许多化脓性病灶相互融合,形成睾丸脓肿。
病毒性睾丸炎,组织学观察可见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严重者炎性细胞可侵及生精管道。睾丸内压的增高引起睾丸实质局部缺血,造成生精上皮发生不可逆的玻璃样变和纤维化。约50%的患者发生睾丸萎缩,如为双侧,可引起不育。但睾丸间质细胞一般保存完好,仍能合成及分泌雄性激素故不影响第二性征,也不影响性功能。
急性睾丸炎患者常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不适,青少年患者可有腮腺炎病史,中老年患者常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睾丸触诊时疼痛明显,透光试验可发现睾丸鞘膜积液。下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意义:
(一)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二)尿常规
若睾丸炎继发于泌尿系感染,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定量阳性。
(三)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逆行感染引起者,尿培养可能有致病菌生长,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四)影像学检查
阴囊B超可见睾丸体积增大,回声低且乱,睾丸内血流增加;CT可见患侧睾丸体积增大,脓肿形成时可见低密度影。
(五)阴囊镜检查
当急性睾丸炎诊断清楚时不主张行阴囊镜检查,但当急性睾丸炎与睾丸扭转无法鉴别时,应及时行阴囊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为急性睾丸炎,利用阴囊镜检查小切口也有减压引流的治疗作用。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托高患侧阴囊,局部冷敷有助于缓解症状和避免炎症扩散。阴囊皮肤红肿者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如为长期留置导尿管而引起睾丸炎者,应尽早拔除尿管或改为膀胱造瘘。前列腺摘除术时结扎双侧输精管可预防睾丸炎的发生。
2.抗菌药物治疗
对细菌性睾丸炎应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针对尿路炎症、前列腺炎和性传播疾病。由于血-睾、附睾屏障可阻止药物渗透至其中,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睾丸炎较难治疗。选择抗生素时,首先要选择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其次要考虑药物对男生殖器官组织的穿透能力,而且用药的疗程要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前应先采集尿标本行细菌学检查以指导用药。一般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和氨苄西林类。如无效,应及时调整用药。可供选择的药物有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拉定等,以及喹诺酮类药物;若症状严重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也可应用广谱青霉素。用药时间不少于1~2周,同时警惕可能存在的睾丸缺血。腮腺炎性睾丸炎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但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应用丙种球蛋白、腮腺炎患者康复期血清等可缓解症状。
3.对症治疗
剧烈的睾丸胀痛可使用长效麻醉药行患侧精索封闭,缓解疼痛,改善睾丸血液循环,保护生精功能。解热镇痛药、类固醇治疗能缩短病毒性睾丸炎疼痛时间,但不能减轻睾丸肿胀和减少对侧睾丸炎发生的可能。
4.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门诊治愈,很少采用手术干预,除非怀疑睾丸扭转。但在睾丸形成脓肿后,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脓肿切开引流极易形成术后睾丸皮肤窦道。如脓肿较大,睾丸萎缩在所难免。因此,对这类患者可行睾丸切除。白膜切开可使免疫原性精子外溢,加重炎症反应,故行睾丸白膜切开减压应特别慎重。多数急性睾丸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得到迅速控制和治愈,少数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者可转变成慢性睾丸炎。睾丸炎急性期通常为1周,部分患者1~2个月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睾丸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