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genital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congenital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指肺动脉瓣、瓣上或瓣下有狭窄。该先天性畸形常单独出现,发病率较高,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可达25%。其最常见病因为先天性。肺动脉瓣的风湿性感染很少见,一般常累及其他瓣膜,而很少引起严重畸形。类癌斑块与累及三尖瓣者相似,可累及恶性类癌患者的右心室流出道,引起肺动脉瓣环缩窄、瓣尖的挛缩和粘连,导致肺动脉瓣狭窄或肺动脉瓣狭窄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联合病变。肺动脉瓣区的梗阻可因瓣膜外部因素引起,如心脏肿瘤或主动脉窦动脉瘤。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在肺动脉瓣及其上下,可分为三型。瓣膜型表现为瓣膜肥厚,瓣口狭窄,重者瓣叶可融合成圆锥状;瓣下型为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肌肉肥厚造成梗阻;瓣上型指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此型少见。
主要的病理生理为右心室的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右心室代偿肥厚,最终右心室扩张以致衰竭。一般根据右心室压力高低来判断病情轻重,如右心室收缩压<50mmHg为轻型;>50mmHg但未超过左心室收缩压者为中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者为重型。右心室压力越高表明肺动脉瓣狭窄越重,而狭窄上下压力阶差也必然越大。
1.X线检查
可见肺动脉段突出,此为狭窄后扩张所致,肺血管影细小,肺野异常清晰;心尖左移上翘为右心室肥大表现。如已有右心衰竭则心影可明显增大。X线表现:心影呈靴型,心尖常圆隆上翘,肺动脉段隆起明显,双肺纹理纤细,肺野透亮度增高(图1)。

图1 肺动脉瓣狭窄
注:肺动脉段膨隆,双肺透亮度增高。
2.心电图
轻度狭窄时可正常;中度以上狭窄可出现电轴右偏、右室肥大、右房增大,也可见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3.超声心动图
可提示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超声多普勒检查可确诊反流。
4.心导管检查
右心导管检查和右心室造影,可确定狭窄的部位及类型,测定右心室和肺动脉的压力。
1.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为首选方案,尽管球囊瓣膜成形术的结果比伴有联合部融合导致的狭窄者差,但在考虑外科治疗前值得尝试,在肺动脉压力梯度降低后可推迟手术。当球囊扩张不成功或不宜行球囊扩张者,如狭窄上下压力阶差>40mmHg应采取手术治疗。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是较早应用的非手术介入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首例成功报告为1982年。国内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目前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成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适应证:①单纯肺动脉瓣狭窄,跨肺动脉压差≥40mmHg;②青少年及成人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30mmHg,同时合并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或先兆晕厥等症状。
禁忌证:①肺动脉瓣下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伴先天性瓣下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伴瓣上狭窄;②重度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③肺动脉瓣狭窄伴需外科处理的三尖瓣重度反流。
介入治疗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术中心律失常、三尖瓣受损及继发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此类并发症多与术者经验、操作技术水平相关。
疗效及预后:PBPV治疗如适应证选择适当,近期及远期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同,术后压力阶差明显下降者达75%,但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并发症<6%,总死亡率<0.5%。
2.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轻度狭窄,无临床症状,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右心室收缩压<60mmHg者,无需手术。中度以上狭窄,有明显临床症状,心电图提示右心室肥厚或伴劳损,右心室压力>75mmHg,右心室与肺动脉压力阶差>50mmHg,均应手术治疗。重度狭窄患者,应该尽早手术。
(2)手术方法:体外循环辅助下,根据狭窄类型选择切口,肺动脉瓣狭窄通常并发主肺动脉扩张,因此常行肺动脉纵切口,直视下沿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流出道狭窄,则需要切开右心室流出道前壁,切除肥厚的隔束和壁束心肌组织,疏通流出道,必要时则需要使用自体心包组织或涤纶布片加宽流出道。部分肺动脉瓣环狭窄者,则需要切开瓣环,行跨肺动脉瓣环的右心室流出道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