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消化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度的3/4。小肠由于存在范围较广,发病隐匿,临床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既往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往往导致该类疾病的诊治的延误。小肠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57岁,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多数小肠恶性肿瘤为腺癌,其余为类癌、淋巴瘤和肉瘤。小肠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低于(0.3~2.0)/10万人,男女比例约为2︰1。
1.饮食和生活习惯
高脂、高蛋白饮食、腌制品、熏制品食品与小肠癌的发生相关。脂肪引起小肠癌可能通过胆固醇产生胆酸,胆酸可通过活性氧的产生导致DNA破坏。膳食纤维食品具有抗小肠癌的作用。小肠癌与水果、蔬菜等食品呈负相关。吸烟使小肠腺癌和类癌的发生危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肠上皮细胞暴露于烟草致癌物有关。饮酒可增加小肠癌的危险性,其机制可能与酒精诱导CYP2E1产生自由基,激活酒精饮料中的致癌物有关。
2.肥胖
有关研究显示BMI的增加可能增加小肠癌的发生危险性。
3.职业
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显示部分职业,包括家庭妇女、大楼管理员、农业工人、码头工人、干洗工、电焊工似乎可能增加小肠腺癌的危险,但原因尚不清楚。
4.癌前疾病
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克罗恩病、乳糜泻、溃疡、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与小肠癌呈正相关。
5.基因改变
K-ras基因突变、BAF基因突变、5q等位基因缺失、DNA错配修复、P53过度表达、细胞周期异常等均可能增加小肠癌的风险。
小肠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其次为类癌、淋巴瘤、间质瘤。有报道显示,120例小肠恶性肿瘤中腺癌占55.8%,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7.6%,恶性间质瘤占19.1%,类癌占4.2%,平滑肌肉瘤占2.5%,恶性黑色素瘤占0.8%。腺癌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淋巴肉瘤,以B细胞为主型多见,好发于末端回肠;小肠间质瘤起源于小肠间叶组织,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其发生主要与c-kit原癌基因获能性突变相关,表达产物CD117常呈阳性,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发生率较高;小肠类癌起源于肠嗜铬细胞,可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以回肠多见,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及Meckel憩室;小肠平滑肌肉瘤主要起源于肠壁固有肌层,以镜检见大量增殖梭形细胞为特点,常发生于空肠。
1.X线检查
小肠X线钡剂造影可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小肠黏膜受累、破坏情况等,因该项检查经济、方便、直观,是诊断小肠肿瘤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可在短期内充盈全部小肠,管腔扩张及内腔黏膜的伸展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但小肠X线钡剂造影检查对病变的诊断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及经验,且对黏膜下及浆膜外病变诊断率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
2.CT检查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是利用大量造影剂使小肠肠腔适度充盈后经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了小肠X线钡剂造影和腹部CT的优点,克服了小肠不可扩张问题,可精确判定小肠肿瘤数目,检测出早期小肠肿瘤,及时发现腹腔转移情况。有文献报道,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敏感度100%,特异度95%,可检出直径5mm的肿瘤。
3.MRI小肠造影
具有无辐射、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进行多方位成像等特点,不仅可观察黏膜,还可利用肠壁和腔内造影剂产生的信号差异显示小肠形态及增厚的肠壁和梗阻性肿块,适用于肠道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小肠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95%~98%。
4.血管造影
当小肠出血速度>0.5~1ml/min时,血管造影可通过造影剂的外漏定位病变位置,还可实施栓塞止血,为手术赢得时间,降低手术风险。但血管造影难以对病变进行定性检查,且为一种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临床首选。
5.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
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为示踪剂的PET/CT,通过标记氟脱氧葡萄糖评价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反映肿瘤的功能及代谢状态,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优于小肠镜和CT检查,并可反映肿瘤转移情况,但检查费用较昂贵。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PET/CT可提高诊断率并可作为肿瘤预后及随访的指标。
6.电子小肠镜检查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oubleballoonenteroscopy,DBE)在传统推进式小肠镜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可观察到更长的肠段。DBE通过经口或经肛门2个不同进镜途径行小肠直视检查,且可进行组织活检以及内镜治疗,是目前小肠疾病检查较理想方法,对肿瘤检出率可达42.4%,且可发现胶囊内镜不能发现的病变,但其对肠黏膜折叠后方、肠瓣后方的观察较困难,并对黏膜下层及肠外病变的应用价值较小,配合应用CE、血管造影等检查可提高小肠疾病诊断率。
7.胶囊内镜检查
具有体积小、易吞咽,患者耐受性好,无交叉感染危险及对患者生活影响小等特点。有文献对219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后发现124例小肠肿瘤,其中85%直接由胶囊内镜查出,认为其可用于疑似患者的筛查,缩短诊断和治疗时间。但胶囊内镜因无法控制胶囊在肠道中运动,视角有限,且无法进行病变活检,需结合肠镜方可提供临床病理证据。
8.超声内镜
高分辨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肠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层次、病变性质、范围以及是否转移,尤其对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肠末端肿瘤的诊断有优势,可引导穿刺,取出部分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活检,为临床提供疾病分期参考。由于常规超声探头无法到达小肠深部,超声内镜在小肠恶性肿瘤的应用受限。
9.术中内镜检查
如开腹手术行肠道探查未发现明显病灶,可行术中肠镜检查。术中肠镜检查不仅可直视病灶,还可通过光线在肠腔内照射帮助寻找病灶及出血点。术中内镜检查为有创检查,适合病情不明需急诊手术者。
10.腹腔镜
适用于常规小肠镜和CT等检查不易发现的病变,或累及小肠系膜或原发于小肠系膜及其神经血管的肿瘤,具有创伤小、可放大视野及一并完成治疗等特点,是小肠疾病诊断及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老年小肠恶性肿瘤因部位及种类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不同,小肠恶性肿瘤治疗的整体原则是能手术切除的应尽早手术治疗。恶性肿瘤能根治的应尽可能行根治术,切除范围原则上应包括肿瘤在内的上下各10~15cm肠管及区域淋巴结、血管及神经。位于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原则上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回肠末端的肿瘤应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如老年病人身体状况尚佳,局部条件许可即使是晚期肿瘤以及远处有个别转移者也不应轻易放弃,仍可行姑息性切除。如患者老年患者全身状态不允许,可行旁路手术,以求暂时缓解症状,但不会延长生存期。恶性肿瘤术后如全身条件良好应辅以化疗,可选用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DTIC)和放线菌素D可用于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应根据病理组织学类型选用COPP或CHOP方案,以消灭残留的瘤组织从而提高疗效;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肿瘤患者,术后可进行放疗。恶性肿瘤因诊断较晚、疾病不易被发现,漏诊率高,常延误治疗,效果欠佳。小肠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一方面是因为小肠肿瘤不易被发现、检出时已属晚期,另一方面小肠黏膜含有丰富淋巴组织,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小肠肿瘤易于复发,复发肿瘤如有切除可能应尽可能再次切除。文献报道老年小肠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21%~42%,其中腺癌约为40%,类癌65%,淋巴瘤28%,肉瘤24%。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①小肠间质瘤的特异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用于bcr-abl融合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及c-kit基因等靶点,具有直接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对已转移的小肠间质瘤,手术联合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已成为标准方案。文献报道,手术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转移复发小肠间质瘤的切除率可达48%~82%,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治疗CD20抗原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首选方案,临床缓解率及中位生存率均明显提高;③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人源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因其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单用及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及神经内分泌瘤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