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病变范围仅局限于下肢浅静脉者,绝大部分患者都发生在大隐静脉组。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静脉曲张发生的部位与下肢浅静脉解剖学的差异也具有明显关系。在大隐静脉的主干、静脉壁中层肌肉纤维较发达,并且静脉壁周围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支持,并与深筋膜相连,故很少发生静脉曲张,而其各属支位于皮下浅层脂肪内,周围少结缔组织,管壁肌肉层较薄,则常发生静脉曲张。此外,任何加重的行为都可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应力,导致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生在小腿肌肉的收缩期,由于保护血液单向流动的静脉瓣膜遭到破坏,深静脉血液逆流入浅静脉系统,在肌肉收缩期形成的深静脉压力高达20~26.7Pa,导致静脉的增长、变粗,出现静脉曲张。
病变的浅静脉表现为伸长、扩张和蜿蜒屈曲,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和体力劳动的人群。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等都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单纯性静脉曲张,即往称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系指病变范围仅位于下肢浅静脉者。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结构不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均可使瓣膜承受过度的静脉压力,在瓣膜结构不良的情况下,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产生血液反流。由于浅静脉管壁肌层薄且周围缺少结缔组织,血液反流可引起静脉增长增粗,出现静脉曲张。由于下肢静脉压的增高,在足靴区可出现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色素沉着和脂质硬化。由于大量纤维蛋白原的堆积,阻碍了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交换,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营养性改变。
1.保守治疗
妊娠妇女,早期轻度静脉曲张患者及周身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适当的卧床休息、避免久立及抬高患肢。弹力袜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约束力,药物如迈之灵、地奥司明(爱脉朗)、活血片等对于局部微循环差者可缓解症状。
2.注射-加压疗法
适应证包括:①孤立的小静脉曲张;②术后残留的静脉曲张;③术后复发的患者;④小腿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伴有皮肤并发症者。常用的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和酚甘油溶液以及3%十四烷硫酸钠、5%油酸乙醇胺等。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硬化剂过敏反应,损伤周围神经而引起肢体顽固性疼痛,硬化剂漏入皮肤导致皮肤及皮下脂肪坏死,最严重的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3.手术治疗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一般应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的方法。点式抽剥术也是可选的方法。
4.激光治疗
对局部病变轻者可采用特定激光治疗仪治疗。
5.其他微创治疗
如冷冻闭合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