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pithelial dysplasia of the stomach,gastric dysplasia
中文别名 :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非浸润肿瘤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简称胃黏膜异型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of the stomach,gastric dysplasia),也有人称之为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of the gastric epithelial)。
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分型:对于异型增生的分型,国外Correa将其分为腺瘤型和增生型两类。国内张荫昌教授等根据人体病理材料的观念,提出五类分型。
1.腺瘤型:外观上多呈隆起状或半球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cm。从黏膜表面开始,增生的腺管密集、弯曲,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规则,可形成假乳头状瘤的形态。与周围的黏膜组织界限较明显,但无明显挤压现象。异型上皮呈高柱状,多为肠型上皮,细胞核呈长圆形或杆状、浓染而密集,排列不整齐。日本胃癌研究会的五组分级中,将此型病变定为第三群,也称之为“交界性病变”(borderline lesion)。
2.隐窝型:此型比较常见,多发生在黏膜深部,即从肠化生腺管的隐窝部开始的。在外观上,此型常常呈隆起的颗粒状,直径不超过0.5cm。在胃窦部多见,且数目较多,色泽为灰白色。异型腺管疏松或密集,形态不规则。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核杆状、浓染、密集、排列不整齐,杯状细胞及帕内特细胞或消失。
3.再生型:这类异型增生是胃黏膜有较严重的破坏以及遭受反复的破坏与再生过程中出现的。再生的黏膜表面上皮和腺管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胃型再生上皮呈柱状或立方形,核比例增大,核质粗糙,不含粘液,肠型再生上皮细胞主要是高柱状,核杆状,胞浆浓染,可见刷状缘。对此型的认识,以往多认为属生理性修复过程,是一过性病变,不应视作癌前病变。国内宋伯根等以胃黏膜的反复损伤作为发病条件,结合致癌剂(MNNG),在大白鼠上引发癌前病变的实验中,诱发成功61例异型增生,其中再生型异型增生占48例,为大多数,并认为对于再生型异型增生有关其癌前意义应重新加以确认和重视。张荫昌教授认为这类异型增生恶变后多为分化较低的腺癌。
4.球样型:细胞多呈圆形,少数为椭圆形,核浓染,位于一侧,胞浆透明或半透明。异型细胞单个或聚集成堆,极性消失,细胞的方向及核的位置均表现为随机性。这类异型增生与胃粘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关系密切。
5.囊状型(黏膜内异型腺体囊性扩张):胃黏膜内腺管呈不同程度的囊性扩张,囊壁内衬细胞为肠化或非肠化上皮,细胞有异型,常见变性坏死,有时伴有粘液。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分级:一般多采用WHO专家小组提出的意见,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轻度异型增生,系指那些在腺管结构和细胞异型性方面呈现很轻微的变化,即与正常胃固有腺或肠化生腺无太大差异的病变;重度异型增生,系指那些与胃癌,特别是微小癌难以鉴别的异型病变,此即通常所说的“交界性病变”;在此两者之间的为中度异型增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人为的,而实际上异型增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胃黏膜异型增生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但并非所有的胃黏膜异型增生均可发展成胃癌。不同分级、不同类型的异型增生,其恶变率是有差别的。文献报道,轻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率为2.53%,中度4%~8%,重度10%~83%。总的来说,胃黏膜异型增生的级别越高,恶变率也愈高。
根据胃黏膜及手术切除的胃标本上所见,将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分为两方面变化:一方面胃黏膜结构的紊乱(disorganized mucosal architecture),系指胃黏膜的腺管结构不规则,腺管迂曲、排列紊乱,腺管或变得稀疏,或变得密集。有时也可见腺管的“背靠背”或共壁现象,或腺管的“生芽”、分支或互相吻合,有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另一方面是指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cellular atypia),即细胞核呈多形性(nuclear pleomorphism),核染色质增多、浓染。细胞核多位于细胞基底侧,呈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密集,重度者可出现极性消失现象。另一种细胞改变是指非正常的细胞分化(abnormal differentiation)。在肠型细胞中,可见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减少、消失或粘液性质的改变。
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认识,有利于临床上对此病变的处理。无论是国内(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还是国际上(国际胃癌研究组),一般的意见是对轻度的异型增生病变,不需要特别处理或仅作不定期普查;对于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认为它具有癌前意义,因此至少要做定期复查,如果是中度增生且有进一步发展时,可以考虑将病灶清除;对于重度的异型增生,包括“疑似癌”的病变,宜作病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