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炎分为急性泪囊炎和慢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由毒力强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β溶血链球菌或者少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也可无溢泪史而突然发生。新生儿泪囊炎的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慢性泪囊炎在鼻泪管下端阻塞、泪囊内有分泌物滞留的基础上发生,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女性较男性更易受累。成人发生堵塞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
泪囊炎的发生主要与鼻泪管阻塞有关。如果泪道系统的结构完整且通畅时一般不会发生炎症。当泪道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阻塞时,便会导致泪囊内分泌物潴留或积聚,继而诱发泪囊或鼻泪管炎症。新生儿泪囊炎可能与鼻泪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泪囊炎可继发于鼻腔、鼻窦或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扩散。泪道本身或邻近组织外伤后瘢痕化亦可造成泪道狭窄或阻塞。炎症也可以通过泪囊黏膜下扩张的血管或邻近组织的淋巴管迅速扩散,引起结膜充血和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细菌和真菌感染均可引起泪囊炎。
(一)急性泪囊炎
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有关,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新生儿急性泪囊炎并不多见,儿童患者常为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感染。
1.临床表现
患眼结膜充血、流泪,有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皮肤充血、肿胀、疼痛,局部压痛明显,炎症可扩展到眼睑、鼻根和面颊部,甚至可引起眶蜂窝织炎,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不适。数日后红肿局限,出现脓点,脓肿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炎症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经久不愈,泪液长期经瘘管溢出。
2.治疗
早期可行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导致感染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如脓肿形成,可切开皮肤排脓,也可施行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
(二)慢性泪囊炎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是最常见的泪囊病。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单侧发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泪小点反流的分泌物做涂片染色可鉴定病原微生物。慢性泪囊炎的发病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
1.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泪溢。挤压泪囊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慢性泪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由于常有黏液积聚,其中有毒力强的细菌滋生,脓液反流入结膜囊,使结膜囊长期处于带菌状态。如果发生眼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则极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导致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因此,应高度重视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尤其在内眼手术前,应常规检查泪道情况,首先治疗慢性泪囊炎。
2.治疗
首选手术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恢复泪道通畅。常用术式是经皮肤泪囊鼻腔吻合术或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
肉眼观,慢性泪囊炎的泪囊呈灰色或灰红色,多为囊状,少数呈实体组织块状。大部分慢性泪囊炎的泪囊增大,也有部分萎缩。镜下表现:慢性泪囊炎泪囊壁多数增厚,极少数变薄,部分泪囊壁出现变性、坏死、脱落或无上皮覆盖现象,这些区域多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弥漫性浸润,也可见多形核白细胞散在浸润现象。泪囊上皮下组织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厚伴慢性增殖性炎症细胞浸润,多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形核白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