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ubdural hemorrhage

英文缩写
SDH
概述

 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SDH)多因机械性损伤使硬膜下血窦及附近血管破裂而发生严重出血,所涉及的部位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和横窦,严重时伴大脑镰、小脑幕撕裂。此类出血与产伤有直接的关系,常发生于巨大儿或者头大、胎位异常难产或高位产钳助产的新生儿。随着产科技术的提高,近年来此类出血已很少发生。

病因学

 硬膜下出血主要由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所致。严重的小脑幕撕裂可以致死,特别是伴Galen静脉、直窦或横窦撕裂时,血块可伸展到后颅凹迅速压迫脑干。小脑幕轻度撕裂所致的幕上或幕下出血比严重的致死性撕裂常见,出血也可发生在小脑幕的游离缘,特别是小脑幕和大脑镰的连接处,并向前进一步伸展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系统。在某些臀位产的患儿,可因枕骨分离伴小脑幕和枕窦撕裂而引起后颅凹大量出血和小脑撕裂。单纯的大脑镰撕裂比小脑幕撕裂常见,出血来源于下矢状窦和胼胝体上方的大脑纵裂池,大脑表面的桥静脉破裂也可引起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产伤性颅内出血常同时伴有脑挫伤,后者也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1.严重后颅凹出血

由横窦和直窦及附近血管损伤所致,常伴小脑幕撕裂,病情发展快,预后凶险。由于出血压迫脑干,神经系统症状在出生后很快出现,如不安、尖叫、惊厥。由于中脑、脑桥受压,表现出娃娃眼动作、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异常,经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昏迷、瞳孔固定、散大,伴心动过缓、中枢性呼吸衰竭,短时内危及生命。

2.下矢状窦出血

此处出血范围不等,症状不一,少量出血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临床无症状或表现轻微。如因机械性大脑镰损伤撕裂,出血量甚多,并可使双侧脑半球受累,由于受压而出现脑组织水肿,临床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当出血扩展至小脑幕附近,可出现前述的类似结局。

3.上矢状窦出血

多与异常的胎头吸引产有关。当出血量少时,临床症状轻微,仅表现易激惹等;出血量逐渐增多,则生后2~3天左右出现限局性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限局性惊厥、偏瘫、动眼神经受累、眼斜视等。也有些患儿在新生儿期无异常表现,但由于慢性硬膜下渗出,至6个月左右发展为头围增大,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B超、CT、MRI,用以了解出血部位、程度、范围。当在大脑半球的硬膜下出血时,也可通过硬膜下穿刺做更直接的诊断,也可用颅骨透照来筛查。

诊断

硬膜下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识别和影像学检查。CT检查可确定硬膜下出血的部位和程度,但对后颅凹硬膜下出血和小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及MRI。头颅超声只能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不及CT,对幕下出血的诊断不及MRI。枕骨分离和颅骨骨折可通过头颅X线片证实。腰椎穿刺对硬膜下出血诊断没有帮助,且有诱发脑疝可能。

治疗

1.止血

可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等。

2.降低颅内压

如颅内压很高,发生脑疝,可适当使用20%甘露醇。

3.抗惊厥

出现惊厥者应及时止惊,可用地西泮类药物。

4.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取决于出血病灶的大小、颅压增高的体征和是否存在脑疝。大脑表面硬膜下出血伴中线移位,特别是临床症状恶化伴小脑幕切迹疝时,均是急诊硬膜下穿刺或切开引流的指征。位于后颅凹的大量硬膜下出血也需外科手术。对于无明显症状的硬膜下出血患儿,外科手术并不能改善其远期预后,但需临床严密观察,若患儿病情稳定,无须手术。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临床儿科学,第2版,978-7-117-17148-9
北京儿童医院诊疗常规——急救和新生儿科诊疗常规,第1版,978-7-117-11504-9
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978-7-117-13072-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下册),第7版,978-7-117-05093-4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