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疫应答异常,显示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疾病。本病在国外的发病率约为1/5000。随着临床免疫学的发展,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免疫缺陷病被认识。很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遗传性疾病,有些则是由于胚胎发育障碍所致。本病主要发生于婴儿和儿童。很多资料表明,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传染病和肿瘤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应引起儿科医生的足够认识。
到目前为止,能够明确诊断的免疫缺陷病近60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
1.遗传因素
PID中很多是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异常传递给胎儿后影响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发生免疫缺陷病。最常见的遗传传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X连锁遗传,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子代男孩有半数发病机会;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IgA缺乏症等,男女均可发病。
2.母体因素
孕期母体和胎儿的相互作用,使胎儿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如在某种情况下母体淋巴细胞对胎儿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从而抑制免疫系统发育。
3.胎儿感染
一些病毒的宫内感染可以使胎儿免疫系统发育障碍,如风疹病毒感染可抑制IgG抗体形成细胞的发育。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涉及的范围广、病种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专题会议1997年的修改,可分为下述5种:①联合免疫缺陷病:约占PID的20%;②以抗体缺陷为突出表现的免疫缺陷病:约占PID的50%;③T细胞缺陷:约占PID的10%;④吞噬细胞缺陷:约占PID的18%;⑤补体缺陷症:约占PID的2%。
这些疾病表现各异,涉及多个系统,并有变异性,但一个最常见的突出特点为感染。其感染的特点为:①多重性:虽以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但往往涉及其他系统,可同时存在多系统感染。②反复性:感染频频发作,甚至可呈持续状态。③常为条件治病微生物感染:病原体常为人体内常住菌、低致病性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巨细胞病毒、白色念珠菌等。④难治性:通常的抗感染治疗难以奏效,而表现迁延不愈。反复感染可以导致乳突炎、骨髓炎、支气管扩张和淋巴结脓肿等,也可以发生鹅口疮或口腔溃疡。⑤体液免疫缺陷时,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阳性化脓菌;细胞免疫缺陷时,感染的病原体常为革兰阴性菌、真菌、原虫、病毒或分枝杆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若能早期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干扰素,骨髓移植等,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一、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1.病例1
男孩,3岁。以“间断发热伴腿疼2个月”为主诉入院。该患儿平素体弱,经常发热,每年患肺炎2~3次,经常腹泻。此次2个月来间断发热,体温37~38℃。双侧膝盖和踝部腿痛,伴红肿。有周身皮疹时隐时现。家族史中其母亲曾婚嫁3 次,共生育有儿女5人,2女3男,2个女儿均健康,3个男孩分属于3个不同的父亲,前两个男孩均在1~2岁时以同样病症发病,不治身亡。
体格检查:营养发育可,轻度贫血貌。颈部散在脓疱及结痂疹,躯干可见散在充血性斑疹。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糙,有少许干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双膝关节、踝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Hb 99g/L,WBC 13.8×109/L,N 0.51,L 0.49,PLT 270×109/L,血清IgG、IgA、IgM均测不出,淋巴细胞转化率68%,E玫瑰花形成试验60%。血清蛋白电泳:球蛋白区空缺。骨髓涂片:感染骨髓象,未找到浆细胞。双下肢X线片:双膝关节、踝关节附近软组织肿胀,骨骺部骨质稀疏。
入院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因患儿家长坚决要求出院,未作进一步检查。出院后失去随访。
2.病例2
男孩,7岁。以反复口腔溃疡、上腹痛2年余,于1987年5月就诊于我院儿科门诊。患儿从生后7个月起患肺炎,以后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在1.5岁时患中耳炎一次,持续约3个月。近2年持续口腔溃疡,上腹灼痛,进食困难,偶有呕吐无腹泻,时有发热37~38℃。
体格检查:营养发育差,体重13kg,消瘦。轻度贫血貌,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口腔黏膜破溃,覆以白色乳酪样物,扁桃体不大。双肺散在干鸣音,心脏无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
辅助检查:WBC 8.8×109/L,N 0.62,L 0.36, M 0.02。患儿一岁时化验各种免疫球蛋白均为0,此次仍然测不出,淋巴细胞转化率58%,E玫瑰花形成试验62%。粪便涂片可见真菌菌丝,便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钡餐透视胃肠黏膜呈食管炎样改变。
临床诊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鹅口疮;消化道真菌感染;真菌性食管炎。
家长拒绝住院治疗,2周后患儿死亡。
二、慢性肉芽肿病
患儿,男,46天。主诉:间断发热伴咳嗽5天,咳嗽有痰。既往史:生后接种卡介苗时出现高热不退。生后3天时患新生儿脓疱疮。生后28天时患肛周脓肿。家族史:患儿一位舅舅以及一位姨妈的女孩均未成年死亡,死因不详。外祖母、外祖父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神清,哭声有力,呼吸平稳,周身无明显皮疹,口唇无发绀,咽略充血,扁桃体未及,右侧颈后可触及一约0.5cm×0.5cm大小肿大淋巴结,质软,活动良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肋下及剑下均2cm,质Ⅰ°,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1.6g/L,N 0.47, Hb 95g/L,CRP 65.4mg/L。免疫球蛋白、肝肾功能:正常。肠道菌群:中度失调、真菌孢子。巨细胞病毒:阴性。肺CT回报提示双肺内多个结节样密度增高影,必要时除外活动性肺结核。
临床诊断:①脓毒症;②慢性肉芽肿病可能性大。
建议患儿家属前往上海进一步做基因检查。后经上海新华医院行患儿及父母的基因分析,证实为慢性肉芽肿病,并建议其行骨髓移植治疗。
三、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
患儿,男孩,6个月。以皮肤血肿为主诉入院。患儿于来诊前3天发热38.2℃,注射一针“退烧针”后,次日发现右臀部注射部位出现一个血肿,逐渐增大。患儿足月顺产,平素体弱,经常感冒、发热,生后反复腹泻,时有血便,各种治疗效果不佳。生后不久于头面部出现湿疹,迁延不愈,时有结痂或渗出,颈部、前胸曾有脓疱疮,当地静点“消炎药”后好转。家族史中有一位舅舅1岁左右患病夭折,据其外祖母回忆,其舅舅幼时一直患有湿疹及腹泻,时轻时重,从未治愈过,直至便血,不治身亡。
体格检查:营养发育一般,轻度贫血貌。头面、颈部、腋窝及前胸、后背均可见湿疹,毛发部可见黄色渗出性结痂,颈部可见脓疱后结痂。前胸散在出血点。心肺正常,腹软,肝肋下3cm,剑突下4cm, Ⅰ°硬,脾肋下2cm,Ⅰ°硬。右臀部外上可见一个直径7cm血肿,隆起于皮肤,无波动感,触痛明显。双足部散在淤斑。
辅助检查:WBC 16×109/L,L 0.22,N 0.67,E 0.11,RBC 3.52×1012/L,Hb 98g/L,PLT 35×109/L,血块退缩试验显示退缩不良。大便常规正常,隐血试验阴性,便肠道菌群分析显示重度失调。血清IgG正常,IgA增高,IgM明显降低,IgE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35%),E玫瑰花形成降低(46%)。
入院诊断: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WAS)。
1.入院后间断输入血小板4次,每次1U,使血小板达到正常水平。
2.静脉给予头孢氨噻肟钠治疗感染。
3.口服蒙脱石粉剂收敛、止泻,同时给予大剂量肠道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
4.住院期间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每日1次,连续2日,每次2.5g(400mg/kg)。经上述治疗后,患儿未再出现新鲜出血现象。住院一周后,体温转平稳,但仍有腹泻。继续治疗至腹泻好转,患儿家长要求出院,住院16天。出院后未能取得联系,失去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