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些地区人民有进食鱼胆以治病的习惯,用以清肝明目、降火,有些家长甚至把鱼胆作为补药给孩子食用。因此,鱼胆中毒在我国用以清肝明目、降火比较常见,也是我国特有的中毒。我院PICU平均每年可收治1~2名鱼胆中毒患儿。
导致鱼胆中毒者大多是淡水内养殖的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鲩鱼、仓头鱼及鳙鱼等。此等鱼类型肉味鲜美,但其胆汁有毒。中毒患儿所进食胆汁的鱼重自0.5kg以下至1.8kg以上,食用鱼胆的数量自0.5~13个不等,熟食、生食、冲酒服用均可中毒。关于鱼胆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可能是鱼胆汁中组胺类物质等导致各脏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细胞变性及坏死。有报道,鲤科鱼类的胆汁中含有5-阿尔法鲤醇(鲤醇),是一种剧毒物质,食之可发生鱼胆中毒。亦有动物实验证明,鲩鱼胆汁中毒时,氧自由基增加,中毒机体存在氧化应激反应,使还原型的谷胱甘肽被氧化而致其量减少,自身氧化性细胞损害可能是引起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之一。
鱼胆进入胃肠道,其毒性成分经吸收后,先达肝脏,主由肾脏排出,临床常以急性肾衰竭和肝损害发病率最高,其他依次为胃、肠、心脏、脑等脏器受累,病死率甚高。
患儿,男,8岁,朝鲜族。入院前5天生吃鲤鱼胆2个,5小时后开始出现频繁呕吐、腹痛,次日出现肝区胀痛并发现肝大、转氨酶升高达844U/L。病后第3天始出现频繁抽搐,尿量逐渐减少。至入院前24小时无尿并出现水肿。院外诊断“瑞氏综合征”,保守治疗不见好转,转入我院继续治疗。
体格检查:T 36.6℃,P 76次/分,R 20次/分,体重22kg,血压升高16.5/11.7kPa(124/88mmHg),神志淡漠,烦躁,颜面、四肢水肿,有轻度黄疸,双肺未闻及音,心音有力,76次/分,未闻杂音,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肝大肋下4cm,有明显触痛。
辅助检查:肝功:TP 79.9g/L,ALB 50.5g/L, ALT 1350U/L,TBil 24.7μmol/L,DBil 9.9μmol/L;心肌酶谱:LDH 813U/L,AST 95U/L,CPK 525U/L,α-HBDH 749U/L;肾功能:BUN 39.6mmol/L,血Cr 740μmol/L,血清钾4.3mmol/L,Na 128mmol/L,CL 96mmol/L。尿常规:镜下可见较多红细胞并可见管型。
入院诊断:鱼胆中毒、急性肾衰竭。
1.洗胃 虽然来诊较晚,恐胃内残留鱼胆汁,仍插入鼻胃管用清水洗胃至清亮。
2.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监测,给予青霉素预防感染,卡托普利口服降压,静脉给予维生素C 1g加入10%葡萄糖内静点,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及量。
3.病初3天给予地塞米松、呋塞米利尿,减轻脑水肿,同时地塞米松也有减轻肝、肾损害作用,用水合氯醛或地西泮镇静、止惊。
4.入院后很快进行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治疗,CAVH进行了56小时,滤出液总量15 000ml,患儿状态明显好转,并于滤过开始后48小时排尿,氮质血症等指标得到纠正,转氨酶明显下降,腹痛、呕吐及肝区痛明显减轻,血压正常,食欲转好,未再抽搐,各项离子指标正常,住院1周后,除转氨酶略高、肝部轻微触痛外,其余均正常,回当地医院继续保肝治疗。